第36章 蛟龍騰空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36章 蛟龍騰空

第36章 蛟龍騰空(1 / 1)

我們現在所共知的是,記錄趙匡胤生平的《太祖實錄》是在其駕崩之後被修改整理過的,而且是在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後。在趙光義的兒子趙恒當上皇帝之後,《太祖實錄》再一次地被修改整理。這也就是說,太祖時期有關於趙光義的某些事在正統史料裡要麼被刪除,要麼做了美化,比如陳橋兵變趙光義是否參加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就存在極大的爭議,而《太祖實錄》裡有關於趙光義的爭議還不止這一處。總而言之,宋朝曆史上前後兩次修改《太祖實錄》就隻有一個原則有損趙光義偉光正形象的事全部抹去,增加或是美化一些或許根本就不存在的有利於提升趙光義偉光正形象的事。前者應該是趙光義乾的,後者則無疑是他的好兒子趙恒乾的。

何為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何為篡改曆史?何為欺負死人不會說話?此即是也!

趙光義修改《太祖實錄》時還不敢過於太過囂張,畢竟當時還有那麼多親眼見證了曆史的人還活著,即使那些人都匍匐在他腳下對他高呼萬歲,可這時候已經貴為皇帝的趙光義畢竟多少還是得要點臉的,所以過於美化自己這種事他還乾不出來,但把一些明顯不利於自己名聲的事給刪了倒也還算是雙方都能接受。

等到趙恒登基之後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彆看登基前趙恒這個小青年表現得是那麼的乖巧得體,他登基之後修改起《太祖實錄》來比他老爹的手腳可放開得太多了。對此,他當然也有自己的解釋我孝敬自己的老爹有錯嗎?子不言父之過,我偉大的如太陽一般光明的父親怎麼能在史書裡留下黑斑?必須得改,另外還得加點優秀的事跡進去,這樣才叫偉光正!至於我敬愛的大伯,你就受點委屈,反正我登基之後是補償了你們家的,我的堂兄弟德昭和德芳儘管都死了,可我對他們的後嗣那是相當的優厚,這就算是我的一點歉意和補償吧!至於那些總喜歡說三道四的大嘴巴,我根本就不屑於搭理你們。我大伯當皇帝時的那些大臣都死得差不多了,即使沒死他們也不知道我具體都修改了什麼,再過幾十年,我修改的這些史料就是流傳後世萬代的唯一官方正史。你們誰又能奈我何?

我們說這些話其實沒有什麼彆的用意,我們就是想以此來解釋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和事實在正史的記載裡趙光義隻是寥寥數語竟然就讓鐵了心要遷都的趙匡胤放棄了遷都的打算。我們都知道這其中肯定是有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較量,但史書裡就是沒有這方麵的記載,它給我們留下的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在眾大臣都保持沉默的情況下,隻是一個親王的趙光義竟然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勝利了。趙匡胤貴為皇帝卻遷都失敗,他最後隻能鬱悶地再又回到了開封。

我們來看史書裡的記載李懷忠勸諫失敗後,趙光義親自趕來見他的哥哥,他直入主題細說遷都的諸多不利,但這些話趙匡胤的耳朵都快聽出老繭了。他對趙光義說道“你根本不知道朕之所以遷都洛陽的用心和想法,朕不但要遷都到洛陽,朕將來還要把都城遷往更遠的唐朝故都長安。”

趙光義一聽這話更慌了,他直接給趙匡胤跪下磕頭了,他再一次地表明自己反對遷都的態度和理由。趙匡胤隨即向他解釋道“朕之所以要遷都不為彆的,開封城四周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麵對遼國騎兵的衝擊幾乎毫無防禦力,後唐的李從珂和後晉的石重貴其亡國的教訓不可謂不深。我大宋為了防禦契丹人南下襲擾而不得不在開封城裡囤積重兵,可一旦遷都洛陽和長安就可憑借山川之險抵禦外敵繼而無需常年在國都裡屯駐數十萬的大軍,如遇外敵入侵隻需各處據險而守然後對來犯之敵聚而殲之即可,這樣的話就可在軍備開支上麵為國家省下千萬錢糧。”

很遺憾,趙匡胤這一番極具戰略眼光卻也苦口婆心的解釋對趙光義全無說服力,他拋出了一句他自認為神聖而光輝實則卻是狗屁的禦敵之道“陛下,我親愛的哥哥,國之安危存亡,在德不在險啊!”

趙光義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隻要我們大宋的皇帝個個都德行高尚就能萬事大吉,就能讓四夷臣服,而想著用天險來穩固江山社稷根本就沒有什麼用,也隻有那些無德的帝王才會把江山的安危寄托在那些所謂的天險之上。

趙匡胤對此的回應是當場沉默,可我在這裡就很想問一句未來的太宗陛下“既然如此,那你後來為何要在開封屯積比你哥哥當朝時期數量還要龐大的禁軍?你不是有德嗎?你的德行不是可以保社稷安全嗎?”

在德不在險,這話用來治理內政、防止內亂上麵絕對是真理,是神聖而光輝的治國之道,但在抵禦外敵這方麵這句話簡直就是腦殘級彆的屁話。請問你趙光義有德嗎?就算有,可後來的遼國人被你的德嚇住了嗎?黨項人被你的德嚇住了嗎?如果國家之安危真的是在德不在險,那你乾嘛不解散軍隊讓全國人民都讀書修德,那樣你的國家不就萬年永固了嗎?可事實上在你的手裡大宋朝可是四處漏風啊!那時候你的德又在哪裡呢?怎麼不把它們派出去抵禦外敵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另外,說到德,先是有趙匡胤不明不白地突然暴斃而崩,然後你趙光義又吃相極為難看地搶奪了自己侄兒的皇位,然後你哥哥的兩個兒子先後離奇地死去,你的弟弟趙廷美也貶死於房州,你的皇嫂死後你卻拒不發喪,還有你對李煜老婆小周後的那些傳聞中的所作所為,這些事哪一件能夠體現你的德?在德不在險——你配說這句話嗎?配提這個德字嗎?

很抱歉!我承認我在個人主觀情緒上對趙光義這個人有很深的成見,關於他這個人我有很多話想說,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們還是回過頭再來說遷都這件事。

在趙光義說出那句經典的“在德不在險”之後,氣急敗壞的他竟然很是狂妄地直接當場拂袖而去。誠然,趙光義是當朝皇帝的胞弟,可是他畢竟是臣子,如此失禮的行為實在是有違君臣之道,可他仗著趙匡胤對他的寬容愣是把君臣之禮給拋之於腦後且根本不擔心趙匡胤會把他怎麼樣。

更離譜的是趙匡胤對此的反應,他先是望著趙光義漸行漸遠的背影發呆,等到其走遠之後,他才對左右之人說道“晉王這話說得的確沒錯,然而不出百年,開封這種舉全國之力供保一方的局麵必定會耗儘天下之力。”

很不幸的是,天選之子的這個預言後來真的就應驗了。百年之後,開封依靠全國各地的供養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但當它被金國人攻破之後,北宋也就此滅亡。當然,這些都是後話,隻是如今的我們總是會去想象如果宋朝當時真的把都城西遷至洛陽或長安,那麼後來的靖康之恥以及所謂的二帝北狩的曆史悲劇是不是就不會上演呢?

曆史寫到這裡的時候,史書再次出現了斷篇。趙光義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遷都,叩頭請諫未果之後就揚長而去,而趙匡胤則是沉默。在這之後,似乎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然後趙匡胤就又乖乖地回到了開封,遷都之事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很遺憾,關於這段曆史在史書上被抹得一乾二淨,真的就是什麼也沒有記載,如果有隻能去野史或民間傳說裡去找。但是,就如前麵所言,這中間肯定是有事情發生的,隻是可能太過勁爆或敏感以至於落得個被人為抹平的下場。所以,我們隻能去猜,即使是猜都隻能瞎猜,但可想而知的是,憑借趙光義手中的資源和實力他一定會加以利用並最終促使趙匡胤不得不在重壓和形勢麵前低下自己高貴的帝王頭顱——放棄遷都。

趙光義手中的資源和實力有多強大呢?他自己做了十幾年的開封府尹,其影響力可謂是遍布開封城的每一個角落他很早就在私底下通過自己的手下乾著交結地方官員、朝中大臣以及禁軍將領的事兒;在扳倒趙普的時候他更是心照不宣地與一幫宰執大臣結成了某種形式的政治利益共同體;他的手甚至伸到了趙匡胤的後宮之中,這一點從趙匡胤死後他身邊的太監王繼恩抗拒皇後的懿旨直接去找趙光義進宮奪權便是鐵證。

此外,還有一件以前發生的事可以證明趙光義的能量和本事有多大。

公元972年秋(這件事發生具體的年份在史書上有不同說法),掌管國家鹽鐵、錢糧以及度之等事務的三司部門向趙匡胤報告說因為漕運出了點問題,所以京城的糧食現在快吃光了,儲量最多夠吃半年。為了不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三司建議趙匡胤把禁軍分散到外地去就食,等到將足夠的糧食從南方運到開封後再讓他們回來。

聽到這話,老趙差點嚇暈過去。堂堂大宋京師之地竟然隻有半年的存糧,這要是誰來個圍城不就瞬間死翹翹了嗎?老趙大怒,他召來三司使楚昭輔質問道“你楚昭輔是乾什麼吃的?作為三司使,國家沒有九年的糧食儲備你就該被問罪,你的人現在竟然跟我說京城裡隻有半年的糧食儲備,還叫我把負責守衛京城的禁軍派出去討飯吃,瘋了吧你們?朕告訴你,趕快想辦法解決這事,如果到時候真的缺糧了,到時候朕就拿你治罪!”

楚昭輔顫顫巍巍地出了宮,內心是無比的崩潰,如果能想出法子他至於主動坦白跑來挨罵嗎?可趙匡胤那裡顯然沒有商量的餘地,絕望之中他想到了趙光義,他跑去跟趙光義倒苦水並希望趙光義能夠去給他說說情,至少希望趙匡胤能夠多給他一些時間籌糧。三司使,這在行政級彆上可是僅次於宰相和樞密使的宋朝第三高官,趙光義哪能放過這樣的一個可以施恩於朝廷重臣的機會,再加上他本來與楚昭輔就有私交,於是他不但答應給楚昭輔說情,還願意幫楚昭輔解決糧食缺乏的問題。

很快,結果出來了,趙光義讓自己的幕僚陳從信出麵幫楚昭輔搞定了此事,出產自江淮的大量糧食順利地運入了開封。如此一來,禁軍不用出去討飯,楚昭輔的官位甚至是身家性命也得以保全。

這件事能說明什麼?中央政府的一級職能部門都搞不定的事居然被市政府裡的一個秘書給搞定了!可怕嗎?趙匡胤知道這事會是什麼反應?會作何感想?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趙光義及其黨羽和勢力的能力和能量從這件事裡由此可見一斑。更令人驚悚的是,這件事可是發生在四年前的公元972年,四年之後的趙光義其實力和能量比起那時候完全就是另一個量級。

趙光義既然決心反對遷都,那他就一定會動用自己手裡的那些資源去實現自己的意圖,對他來說遷都幾乎可以說是他與自己哥哥的一場生死較量。一旦離開了開封,他苦心十幾年所經營的一切將毀於一旦,他在洛陽就隻能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親王,他也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趙普,最後被趙匡胤給安樂死。於是,我們所猜想的趙光義動用各種能量逼迫趙匡胤最後放棄遷都洛陽的事就很有可能是存在的,至於具體的方式和行為就隻能是個永遠的謎。

不管怎樣,趙光義最後勝利了,在洛陽停留了一個月之久的趙匡胤最後下詔返回開封。隻是,這件事定然也讓兄弟倆的矛盾被公開化,在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麵前,趙光義終於是凶相畢露。

對於趙匡胤來說,他在遷都一事上的最終妥協無疑是一種恥辱,而趙光義的勢力如此龐大也逼得他不得不重新考慮如何剪除自己這個好弟弟的羽翼。他如今也終於意識到自己還是太過小看大宋的這位晉王殿下了,所謂虎大傷人,如今的晉王殿下再已不是他當初的小弟光義。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誰得知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