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太祖駕崩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38章 太祖駕崩

第38章 太祖駕崩(1 / 1)

江州平定之後,南唐這片土地上也就此是徹底安寧了,趙匡胤為此而再一次地大賞群臣。趙光義已經位極人臣隻能是給他增加食邑了事,而東府的兩位行政長官宰相薛居正和沈義倫則被加官為光祿大夫,樞密使曹彬和宣徽北院使潘美加官為特進,其餘文武官員也是各自都有封賞。

這裡有一個細節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趙匡胤這一次封賞百官時給他的三弟趙光美和他的長子趙德昭加了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職銜,這意味著他們二人可以開始建府並組建自己獨立的政治班底。如果對這個概念比較模糊,那麼請參考李世民的秦王府以及隸屬於他王府裡的那些幕僚和將軍。

這裡想多說一句,有些知識淵博之人總喜歡說趙光義才是趙匡胤的三弟,趙光美應該是趙匡胤的四弟,還說趙德昭不是趙匡胤的長子,因為他們的前麵都另外還有兄長,儘管都早亡了,可趙光義就應該是趙匡胤的三弟,趙光美就應該是趙匡胤的四弟,趙德昭也不該被稱之為趙匡胤的嫡長子。對於這種人以及這種言論,我就想說一句話“不杠你很難受嗎?你以為全天下就你知道這些?”

後世的一些嚴格尊崇史料的學者堅持認為趙匡胤一心就是想在將來把皇位傳給他的二弟,理由就是趙匡胤直到臨死之前都在有意地打壓自己的兒子,不讓其過於地出風頭,但這種說法其實站不住腳。在趙匡胤駕崩之前他就已經開始讓他的兒子頻繁地拋頭露麵了,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後時段裡,但他自己恐怕是怎麼也沒想到他這樣做竟會讓他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許他還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來培養自己的兒子,可是他想錯了。

趙光美和趙德昭的政治地位突然在這個時候被趙匡胤拔高很明顯是其有意為之,這表明他在謀求遷都卻遭遇失敗之後開始有意要在皇族內部建立起新的勢力以抗衡一家獨大的趙光義。然而,要讓他突然對趙光義翻臉甚至拿下趙光義,這種事他還真的做不出來,一來他是真的不忍對自己的這個弟弟下那麼重的狠手,二來趙光義的勢力在開封城以及朝廷內部官員體係中盤根錯節,貿然行動定然引起官場地震。再者說,趙光義儘管已經在挑戰和威脅他的皇權,可這人畢竟還沒有做出什麼特彆出格的事,趙匡胤如果要對其下手實在是沒有足夠令人信服的由頭。於是,此時的趙匡胤隻能選擇對自己的這個弟弟徐徐圖之。

這年六月,趙匡胤在某位高人的建議下弄出了一個“陰招”來對付趙光義——風水。這件事我們必須得經過一番深度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而在正史的記載裡這件事卻顯得是那麼的溫馨可人(後來也被登基後的趙光義拿來視為兄友弟恭的有力證據),而這就是政治,表麵其樂融融暗地裡卻是你死我活。這事便是趙匡胤認為趙光義的晉王府地勢過高沒有水景,他親自到晉王府去巡視,然後命人開渠引水至晉王府,而且前後數次親自視察工程進度並催促其趕快完工。

表麵上看這可真的是兄弟情深,長兄如父,但這裡麵有一個問題,晉王府立在這兒這麼多年了為什麼現在突然要引水?難道建府選址的時候那些風水大師都是瞎子?而且趙匡胤為什麼要在這種兄弟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的敏感時期改動晉王府的風水?後世的解讀是有人向趙匡胤說晉王府有王氣,注水入其府可毀其風水斷其王氣。如今看來這是封建迷信,但在當時這卻並非妄言,即使是如今的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達官顯貴和商賈巨富不也是各路大神的忠實粉絲嗎?

後世研究宋史的專家和學者認為趙匡胤此舉是要斷掉趙光義的晉王府所暗藏的王者之氣,我個人對於這種說法是很認同的。不過,此事想來也是覺得可悲,作為一個堂堂的帝王竟然要用這種手段去對付他的政治敵人,他就差沒有紮紙人詛咒趙光義了,但從這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趙光義此時的實力和勢力已經讓貴為皇帝的趙匡胤都很是忌憚了。換了彆的帝王,麵對擁有這等權勢且敢於跟自己對著乾的臣子或許早就揮刀子砍人了,即使這個人是皇族兄弟也照殺不誤,可誰讓寬厚仁德的大宋太祖陛下不是唐太宗呢?

皇家無親情——這是後繼的帝王們都引以為戒且甚至會親身體驗的殘酷現實,但對於開國之君來說他們卻要用血淚乃至是自己的生命去詮釋和領悟這一點。

另一個可以說明趙匡胤有意要打壓趙光義的證據在《宋史太祖本紀》裡可以找到一絲線索,那就是在給趙光義的府中建好水池之後,趙匡胤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先後三次去了趙光美的家中。這可不是什麼兄弟間的串門,而是一個帝王主動到臣子的家裡去而且是一個月裡先後去了三次,這在古代是何等的尊寵?而且,我們同樣也得注意當下的這個政治背景和環境,我們是否可以將此理解為趙匡胤準備著力培養趙光美來製約趙光義呢?可是,這一切都隻能是我們的事後分析,我們甚至連他們兄弟之間都說了什麼都是無從而知,更何況即使他們說了什麼也不會被史書明文記錄,因為未來的那位太宗陛下絕對不會允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不管是在《宋史》還是在各種版本的《資治通鑒長編》裡,有關於這段時期的一些敏感史料和人物幾乎都沒有蹤跡,尤其是趙光義在從洛陽回到開封後幾乎就處於消失和隱身的狀態。在史書裡,這段時間的趙光義簡直安靜得不能再安靜,而他反對遷都的事似乎也就這樣過去了,趙匡胤也似乎沒在這方麵再動過任何的心思。

我們姑且相信這種說法,但就算這事真的翻篇了,可麵對趙匡胤的種種對自己不利的舉動,作為一個在權謀之道上把趙匡胤遠遠甩出幾條街的頂級權謀家,趙光義不可能坐以待斃,他不可能就那樣安安穩穩地等著某一天被他的大哥給他來一個安樂死。趙光義肯定會反抗,對於趙匡胤的反製他會針鋒相對地予以回應,至於具體他都運用了哪些手段我們卻無從而知,因為它已經被永遠地埋進了曆史的長河裡。

每當我在麵對這段曆史的空白時總是有一種很強烈的壓抑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天塌了下來,然後你整個人就無法動彈,你甚至沒法產生任何的情緒,因為你的所有掙紮和意念在如此強大的不可抗力麵前都顯得毫無意義。在我個人看來,抹平一段曆史就如同殺人之後對其毀屍滅跡,你連一點塵埃都發現不了,這種壓抑沒有任何語言和詞彙能夠描述。

這就是曆史的悲哀之處,當最高統治者決定抹平一段曆史的時候沒有人能夠阻擋這一切的發生。

如前所言,趙匡胤很有可能認為自己可以通過一種很溫和的手段慢慢培植起一支甚至多支可以與趙光義相抗衡和製約的政治力量,這種思維和策略就注定了他不會對趙光義及其勢力采取雷霆手段予以剪除。趙匡胤畢竟是平民出身的皇帝,骨肉同胞之情在他手裡的分量舉重若輕,可以說隻要趙光義不主動向他亮出利刃,那麼他就絕不會動趙光義一根汗毛。更重要的是,他或許至死都不會想到自己手拉著手將其帶大的二弟有朝一日會對他驟起殺心。

遺憾的是,這位宋朝的開國之君低估了他的二弟。作為一個具有強烈冒險精神的野心家和權謀家,趙光義怎麼可能任由他人決定自己的人生?試問假如你是趙光義,當你發現有人試圖將你慢慢地變成一個廢人,那麼你會如何抉擇?毫無疑問,你會反擊,而且是趁著自己的力量最為強大的時候發起反擊,而不是當自己山窮水儘之時再拚死相搏。這就是趙匡胤的失算之處,也是他這一生所犯下的最大的且無可挽回的一個錯誤他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運籌帷幄之中,殊不知他的二弟是一個可以為了自己的野心和抱負而押上人生全部賭注的狂熱的賭徒,他不認為趙光義真的會有那個膽,可未來的太宗皇帝真的有那個膽並敢於孤注一擲。

家事國事天下事,身為一國之君的趙匡胤當然不會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在自己的二弟身上。在破壞了趙光義府邸的風水並把自己的三弟和長子給親手扶植起來後,趙匡胤認為自己暫時可以在內政上麵鬆口氣了,他開始把自己的視線投向帝國的北疆。

這一年的趙匡胤馬上就要滿五十歲了,自打登基之後就立誌於再次讓華夏完成一統的他其人生的大好年華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可天下尚未一統,燕雲十六州更是被強敵遼國給牢牢地霸占著,此時的他若不加快步伐做點什麼恐怕就要遺憾終身了。那還等什麼?華夏一統的千秋偉業現在可就剩下當初讓他飲恨而歸的北漢了,那就打吧!

公元976年8月,趙匡胤正式下詔攻伐北漢。他命侍衛馬軍指揮使黨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軍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美為都虞候,以上三人連同宋將牛思進、米文義分彆率兵分五路共同向太原進發,然後合兵攻取太原。

另外,趙匡胤再又下令郝崇信與王政忠率軍出汾州,閻彥進與齊超率軍出沁州,孫晏宣與安守忠出遼州,齊延琛與穆彥璋出石州,侯美與郭進出忻、代兩州。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掃蕩太原周邊的所有州縣,同時阻絕乃至消滅一切可能會去援助太原的兵馬。

這次宋朝攻伐北漢的具體兵力在史書裡沒有記載,但看這陣容想必應該是不少的。再看這種滅國級的戰略部署,宋軍顯然不單是想要對北漢中心開花,而且還要四麵出擊,趙匡胤這完全就是不想給劉繼元留活什麼路。

黨進這夥人等了好些年終於是等到了再次攻擊太原的機會和命令,輕車熟路的他們急吼吼地殺入了北漢境內,一路上幾乎是暢通無阻地直抵太原城下。北漢皇帝劉繼元表現得還是那麼的純爺們兒,他派人率軍列陣於太原城下想要打擊一下黨進的囂張氣焰,黨進這邊對此則是求之不得。一場惡戰下來,北漢軍隊被黨進一頓暴打,在被宋軍斬殺了千餘人之後他們趕緊麻溜地再次躲進了堪稱堅不可摧的太原城。

劉繼元這下可是真的慌了,相比幾年前,此時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國一統的宋軍其實力更加強大,可他自己的北漢卻是原地踏步甚至是還不如從前。可還沒等劉繼元回過神來,緊接著他又收到了一個讓他更加糟心的壞消息宋朝的將軍群落裡以治軍嚴明而著稱的郭進在太原以北的廣袤地域裡瘋狂地掃蕩,光是人口就擄掠了三萬餘人。同時,被趙匡胤任命為宋朝定難軍節度使的黨項首領李光睿也率領大軍虎視眈眈地屯駐在黃河邊上,他們就等著黃河冰封之後直接越過黃河殺入北漢境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個李光睿或許在曆史上不是那麼的出名,但你或許知道李繼遷以及後來的李元昊是什麼人,沒錯,他們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頭銜——宋朝的定難軍節度使。當然,這時候的黨項人還談不上是宋朝的敵人,更不是什麼後來的西夏,這時候的他們表現得相當乖順,是宋朝忠實的藩臣。至於李繼遷和他的好孫子李元昊,這個後麵再說,他們在後麵有大把露臉的機會。

麵對如潮水一般向自己湧來的敵人,劉繼元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保護神,他緊急派人向遼國請求出兵支援。遼國人也毫不含糊,遼國皇帝耶律賢派遣遼國南府宰相耶律沙以及遼國的皇族冀王耶律敵烈領兵救援北漢。

太原城再次成為整個東亞大地的焦點,這一次不但是宋、遼、北漢三方的角力,就連黨項人也攪和進來了。一旦四方的兵馬都在太原集結,那無疑將會爆發一場規模宏大的戰事。

曆史在這裡再次留下了很多的疑問,尤其是宋朝這邊。按理說,趙匡胤不可能不去防備遼國人對北漢的援助,要知道上次他親征北漢之時就專門派遣了兩路兵馬負責阻擊遼國人,可這一次在史書裡找不到他有過派人阻擊遼國人赴援北漢的記載。但是,很明顯的是,他不可能沒有這個準備,可為何史書裡沒有記載?另外,上次攻打北漢他是禦駕親征,幾乎動用了國內的大半精銳力量,可這一次他隻是派遣了黨進和潘美前去攻打太原,那麼他是否還有後續的調遣?抑或他是否準備再次來個禦駕親征?難道他真的就那麼自信地以為憑借黨進、潘美和郭進等人就足以滅掉北漢甚至是把遼國人也一起做掉?太原城的城牆有多難啃他是知道的,遼國人有多難對付他也是知道的,既然如此,為何沒有看到他對此有任何的後續行動部署呢?

我個人認為這些是應該有的,也是應該出現在史料裡的,可事實就是沒有,那麼原因在哪裡?是否這些事情也牽涉到了一些敏感的人物和事件?直白一點說,是否在這裡麵又有牽涉到趙光義的事件或信息且是有損其光輝形象的信息呢?

這些都不可考證,因為留存下來的史料裡根本沒有與此相關的內容,可這些內容確實是應該有的。很遺憾,這些都成了一個迷,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迷,就像趙匡胤的突然死亡,它們都成了迷。

進入十月,黨進、郭進、齊超等人不斷地將勝利的戰報傳至開封。宋軍的勢頭一片大好,眼看各部宋軍就將在太原城下完成勝利大會師,而遼國人也漸漸地逼近了宋遼邊境。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讓前線的所有宋軍將士都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的皇帝陛下突然駕崩了!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誰得知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