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興文教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3章 大興文教

第13章 大興文教(1 / 1)

每當我們說到重文抑武這個詞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立馬將其與宋朝聯係起來,似乎個詞就是宋朝的專屬用詞。那麼,重文抑武有錯嗎?在中華幾千年的封建曆史裡有一條亙古不變的定理,那就是武人負責打天下,文人負責治天下,然後在承平日久的歲月裡這個國家的上層結構逐漸腐化墮落,最後天下大亂再由武人負責一統天下,如此周而複始。也就是說,當這個天下安定下來之後武人們就可以歇菜了,孔門弟子將接管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

這有錯嗎?治理天下本就應該是讀書人的事,難不成要讓那些目不識丁就知道打打殺殺的武人們來治理國家?這用趙光義本人的原話來說就是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是的,這沒有錯,可宋朝之前的所有王朝裡沒有哪一個王朝把文人(文官)的地位和權力提升到了那般的高度,宋朝的文官不但要執掌國家的行政權柄,而且還要把持最高軍事機構的權柄。不可否認的是,文官在國防這方麵守成有餘但卻進取不足我們已經得到的絕不可失去一寸,但若是要涉及到開疆拓土這種事他們的口頭禪就是那句經典的至理名言——兵者,凶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在這一點上,由宋朝的各位曆史名臣所組成的宰相集團表現得尤為明顯。

自宋太宗雍熙北伐失利之後,宋朝可曾有過開疆拓土的萬丈豪情?可曾有過要覆滅黨項李氏,要蕩平遼國繼而重現漢唐時期煌煌國威和軍威的淩雲壯誌?南宋時期可曾有過要光複故土還京於汴梁的悠悠夙願?答案是有,但這些為數可數的人並不是哪位宋朝名相,而是他們的皇帝。比如宋神宗的五路伐西夏,比如宋哲宗的平夏計劃以及再戰河湟,再比如宋孝宗的矢誌北伐,但他們最後為何會夢斷黎明?難道僅僅隻是因為宋軍的戰鬥力不行嗎?看看這三位皇帝在豪情勃發之時勢力龐大的文官集團都乾了什麼就能明白他們為何會失敗。對,豪情萬丈的宋朝宰相也是有的,章惇是有的,張浚也是有的,但章惇最後是什麼下場?張浚最後又做出了怎樣的一番令人捶胸頓足的“功績”?

有句話叫做戰爭讓女人走開,但實際上戰爭也應該讓那些隻知道舞文弄墨的文人走開,天下未大定之時處在曆史風尖浪口的人隻能是那些叱吒風雲的武將,文人若是成為這時期的主導力量其結局大多隻能是悲劇一場,曆史上的那些慘遭滅國的王朝為此而做了生動地詮釋。曆史上確實有能文亦武的人傑,他們上馬可殺敵、下馬能治國,但請注意他們並不是純粹的文人,他們是拿著刀槍的文人,而不是純粹的隻能手握刀筆的文人。

說了這麼多,我們現在再又回到公元978年,我們去看一看宋朝的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在“重文”這條道路上究竟做出了哪些表率和示範。

這時候的宋朝是個什麼樣子?長江以南的廣袤地區已經在名義上完成了統一,錢俶的吳越政權不但在軍事上對宋朝構不成任何威脅,而且在政治上表現得比宋朝的任何一位節度使都還要乖,而割據福建漳、泉二州的陳洪進若不是因為趙匡胤的突然駕崩恐怕這時候早就已經住進趙匡胤為他蓋好的大房子裡了。那麼,黃河以北呢?遼國就不說了,此時的遼國其軍事和國力都不輸於宋朝,宋朝要想搞定遼國絕非易事,如此就隻剩下偏居河東的北漢。天下雖未歸為一統但也就隻差那最後的一腳了,隻要趙光義願意,憑借宋朝現在的實力隻需他一聲令下就可讓北漢成為永遠的曆史塵埃。

如此局麵之下,文人逐步走上前台,武人漸漸退居幕後也就是曆史的趨勢了。重文抑武,重文是應該做的,而且趙光義已經做得讓文人們歡天喜地了。

開科取士,讓五百名文官分散到全國各地去治理天下,整頓吏治,收取節度使的軍權、財權和支郡管轄權,在各個州府實行軍、政、財三權分立,另外還給各地的軍事長官配置監軍,為各位知州大人配置可監察其權的通判,為各地掌管財稅的轉運使大人配置同樣可監察其權的判官。如此一來,不止是武將的權力受到了削弱和製約,就連文人出身的各地知州大人和轉運使大人同樣也在個人權力上受到了製約。這一係列的舉措讓宋朝的中央集權製得到了空前的加固,也讓文官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至於抑武,這件事對此時的趙光義來說倒還言過尚早。他對武將們所做的一切並非是要讓他們徹底退出曆史舞台,他隻是為了將宋朝的刀把子都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裡,如此他才可以在時機成熟的時侯凶狠地向他的敵人揮動鐵拳。他現在還需要武將和軍人們為他賣命,為他蕩平北漢,為他收複燕雲十六州,甚至是為他覆滅遼國建立不世之功。儘管趙光義是一個喜歡冒險的超級賭徒,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極其穩重的人,他從來不會輕易冒險,即使是在進行超級賭博的時候他也會在前期做足功課。可是,燕雲十六州未必就能輕易拿下,而遼國更是不可能一戰而定,這些都得慢慢來,簡單說就是得等到趙光義覺得自己的大後方已經完全穩定了之後再去考慮這些事。有鑒於此,趙光義決定繼續向全天下的臣民們撒下他決意“重文”的光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提到中國古代由皇帝親自下令編撰的類書我們會想到什麼?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會脫口而出兩部大書的名字——《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但試問又有多少人聽說過《太平禦覽》呢?

恕我孤陋寡聞,至少我在自己的求學時期是沒有聽說過《太平禦覽》的,然而這部書的曆史地位和價值在當時卻是可以堪稱前無古人,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太平禦覽》也就不可能會有後來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至少這二者的內容將是明顯有殘缺和遺漏的。

《太平禦覽》是趙光義在繼位不到五個月時下令由翰林學士李昉主編的,這部書始編於太平興國二年三月,於太平興國八年十月完成,前後共耗時六年半的時間。這部書最初的名字叫做《太平總類》,由於趙光義在書成之後下令每日上呈三卷交由他親審,直到讀完為止,因此這部書就此改名為《太平禦覽》。

此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總共1000卷,分為55部,5363類,總字數478萬4000字——請注意,是古文!本書的內容在當時可謂是包羅古今、琳羅萬象,上至天文星象,下至飛禽走獸,風土人情、江河地貌、奇工巧技無所不包。總而言之,隻言片語不足以概其全貌,不足以論述其偉大以及對後世和中國文化的卓越貢獻和巨大影響。因為這部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收錄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獻資料,而這些文獻資料作為獨立的載體在如今幾乎全部都已在曆史的長河裡消失得了無蹤影。不誇張地說,如果不是因為有《太平禦覽》的存在,中國自宋朝以前的大量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作恐怕都已被曆史的潮流衝刷殆儘,因而這部書在文化方麵的貢獻可以說是光炳千秋。理所當然的是,這份功勞無可爭議地要記在趙光義的功勞簿上。

除了《太平禦覽》,同時期編撰的還有一部書,它叫《太平廣記》。

此書的規模相較而言就要小一些,全書總計500卷,收錄的是自漢魏到唐朝時期的各種小說,其中神仙鬼怪類小說占據大多數,也有各種野史傳說以及民間流傳的奇聞怪事和趣味雜談,所涉及的人物除了神仙鬼怪,還有和尚、道士、民間豪俠、醫生、相士、地痞無賴等等。清代的蒲鬆齡有部家喻戶曉的神鬼小說集《聊齋誌異》,但如果將其與此書相對比才會讓人知道何為瑩瑩之火何為旭日之光,甚至是如今的各種玄幻和穿越小說都得認此書為祖宗。從這個層麵上來說,這部書對中國的小說類文學事業的貢獻幾乎是起到了奠基者的角色,正是因為有了它的誕生和流傳才為後世保留了千年之前的文化瑰寶。

何為文明?狹義地說——文字即文明。這個東西看似不重要,遠不如衣食茶飯對我們重要,可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有資本和資格炫耀自己的文明和文化就是靠的這個東西,而由文字彙聚而成的各種書籍和文獻資料則讓這種文明和文化成了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的鐵證。如今我們在宣揚自己的悠久曆史時都會提到《二十四史》,但這隻是曆史,而我們的文化和文明則無法借由那些史書得以獲得全麵地展現,但《太平禦覽》和《太平廣記》的出現填補了這個空缺。因而,不管我們每個人對趙光義的人品有怎樣的定義,但作為宋太宗,他下令編撰的這兩部書對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曆史貢獻是必須要得到尊重和承認。

趙光義喜歡讀書,這一點是無需置疑的,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帝國皇帝,他也仍然經常抽出時間讀書。《太平禦覽》成書之後,他每天要讀三卷,總計一千卷的書被他用一年時間給讀完了。要知道這部書的總字數達到了將近五百萬,也就是說他每天要讀將近一萬五千字的書。這個概念應該很好理解,就拿我們自己來說,我們每年讀了多少書?關鍵在於,他是皇帝,每天家事國事一大堆,但他硬是在一年時間裡讀完了這部巨書,而且很顯然的是,他這一年裡不可能隻讀了這一部書。我這裡不是想要吹捧他,但說句心裡話,單單在這件事上他的所為足以讓我們很多人為之汗顏。

有句話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為皇帝,趙光義通過自己的親身示範讓宋朝上下掀起了一股崇尚文化的風氣,而這種風氣一直在宋朝的整個曆史裡蔓延,他的兒子趙恒在這上麵則是更上一層樓。為了號召子民們崇尚文化學習文化,從趙恒的筆下流傳下來了一首經典的《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誌,勤向窗前讀六經。

以上種種,想必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事業為何會在宋朝被推上巔峰。有句話我不想說但我又必須要承認,這一切的起源都得歸結到趙光義的身上,與其說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之祖,倒不如說趙光義才是真正意義上配得上“祖”這個廟號的宋朝皇帝,他在宋朝身上打下的個人烙印遠比他的哥哥更深。如果趙匡胤不是突然死亡,如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不是趙光義,那麼宋朝在曆史上所留下的模樣就絕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那麼,對於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而言,這究竟是幸事還是禍事呢?這究竟是無尚的榮耀還是扼腕歎息的遺憾呢?這個問題很難說得清楚,萬事萬物都有其兩麵性,世間沒有永遠正確的道路,也沒有永遠能保持正確的真理。不管怎樣,至少在文化方麵、在當時的儒家學子的眼裡趙光義的形象是熠熠生輝的,這一點沒有爭議。

大規模地提升科舉考試的錄取率之後再又大量重用文人為官,而後又編撰巨書,做了這些趙光義還是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他還需要一個肉眼可見的圖騰來為這件事畫上最後的句號。

中華民族自詡文化禮儀之族群,這個絕不是在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我們對文化的崇敬可不止是表現在嘴上和書本裡,無論國家亂成什麼樣,無論哪個政權登上曆史舞台,我們都始終在創造並保護我們的文化資產。土匪山賊大多隻會搶劫金銀珠寶,但作為統治階級和統治者,在他們取得政權的過程中除了搶地盤之外,他們也搶各種文化古籍和書法字畫,就連朱溫這種糙老爺們兒都知道要修建國家圖書館用以存儲曆朝曆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化古籍。我在這裡把朱溫搬出來其實還說大了一點,要知道後來剛從深山老林裡鑽出來的女真人在洗劫開封時都知道要把《資治通鑒》和蘇軾的文集作為重點搜羅的目標。未及開化的凶蠻野人尚且如此,那就更彆提被孔孟學說已經教化了千年之久的漢民族本身了。

趙匡胤建國之初,宋朝的館藏圖書有一萬兩千餘卷,平滅後蜀又從蜀川搶了一萬三千餘卷運到開封,覆滅南唐之後又從李煜那裡搶了兩萬多卷書籍。同時。趙匡胤還下令天下臣民向朝廷獻書,如此一來宋朝用以存儲各類書籍的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就存積了海量的書籍。

說來也是讓人有些不可思議,宋朝的三館其實是從前朝繼承下來的遺產,而這個前朝要追溯到朱溫的後梁。梁唐晉漢周,中原王朝不斷更迭,但三館一直沒有挪窩,連翻新和擴建都沒有做。所謂的宋朝國家圖書館其實就是幾十間地處低窪之地的老舊房子,而且顯得破爛不堪,僅僅隻是能夠遮擋風雨,四周還經常有大隊的軍卒和小商小販隨時走動,整日都是一團亂哄哄的景象。如此環境,以至於翰林院的那些學士們都不在三館裡辦公,而是自己去另找安靜的地方。

趙光義這個喜歡讀書的人在當上皇帝之後自然要到三館來逛一逛,但他在當晉王之時肯定也是來過的,而那時候的他想必就已經對三館的寒酸和雜亂頗有微詞了。在以皇帝的身份視察三館時,趙光義毫不諱言地說出了自己的直觀感受“這麼一個破破爛爛的地方怎麼配得上用來存儲天下的書籍文獻,國家的飽學之士怎麼可以在這樣的地方辦公理事?”

隨即,他下令另外選址修建三館並命令親信太監負責監工,要日夜不停地趕工,而且他還親自設計建構圖紙並借此機會當了一回建築大師。公元978年2月,新三館建成,其美輪美奐的程度甚至比皇宮裡的宮殿還要富麗堂皇。

新三館落成之日,趙廣義親自駕臨並為三館更名為崇文院。看看這個名字,個中玄機和用意已經無需多言了。這還不夠,為了向全天下展示自己的成績,不久之後,趙光義帶著包括趙廷美在內的皇親國戚和朝廷大員們一起參觀崇文院,而且他還把前南漢皇帝劉鋹和前南唐國主李煜一起叫上了,幸虧後蜀的皇帝孟昶死得早,要不然這些人裡麵也肯定會有他。

借此機會,趙光義還不忘對李煜來了一回殺人誅心。他對李煜說“愛卿啊,我聽說你以前在南邊也喜歡讀書,你看看,這裡麵的書有好多都是從南邊運過來的。不知道你現在還有沒有讀書這個習慣啊?你要是喜歡,這裡的書你可以隨意拿去閱讀。”

李煜能怎麼辦?他能怎麼回答?他心裡在罵娘,在萬馬奔騰,可臉上還得笑嘻嘻地看著趙光義,嘴上還得感謝皇帝陛下的恩德。史料記載,在趙光義說出這番話後,李煜立即對其頓首以謝,就是說他因為趙光義給他的這個恩德而給趙光義下跪磕頭了。

離開崇文院,趙光義帶著李煜去喝酒,李煜這一次是喝了個酩酊大醉,此時的他也隻有買醉才能暫時性地忘卻亡國之痛。可是,作為亡國之君,李煜其實並不孤單,在他之前有孟昶,有劉鋹,在他之後還有錢俶以及更後來的劉繼元。

接下來我們要說到的這個人正是此時的吳越國王——宋朝的兵馬大元帥錢俶。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誰得知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