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雁門大捷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39章 雁門大捷

第39章 雁門大捷(1 / 1)

公元980年3月,繼上次滿城大敗之後,遼國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再次發兵十萬南下侵宋,而這一次遼軍的進攻方向正是潘美和楊業駐守的山西,遼軍此次的統帥則是遼國駙馬爺蕭咄囉以及遼國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一路聲勢浩大地越過宋遼邊境線後,遼軍兵鋒直指號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而此時宋朝這邊負責鎮守雁門關的人正是楊業。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其地理位置位於今天的山西省代縣以北約二十公裡處的雁門山。這是長城上的一道重要關口,在曆史上更是有著“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讚譽。此關傍山而立,東西兩側都是綿延起伏的巨型山脈,雁門關以東是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它們直抵幽燕之地直至瀚海為邊,雁門關向西則是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最後連接黃河。這裡也是中原王朝用以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長城防線上的一道重要隘口和屏障,守住了雁門就守住了從山西進入中原的門戶,反之則是門戶大開。

自戰國以來,雁門關就是中原王朝與北方草原民族相互角力的戰略要地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長期率兵駐守雁門關,他曾經更是親自領兵出關大破匈奴十餘萬眾;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名將蒙恬率軍三十萬出雁門關北擊匈奴,匈奴軍隊大敗而逃,秦軍趁勢收複河套地區並將匈奴的勢力逐至陰山之北;漢武帝時期,李廣奉命駐守雁門關,飛將軍的名號響徹千古;唐高宗時期,名將薛仁貴領代州都督之職負責在此地抵禦突厥,曾創下脫帽退敵的神話;到了宋朝,在滅亡了北漢之後,宋遼的邊界也就此被推到了雁門關一線,而隨著蕭咄囉的這一次兵犯雁門,此時負責為宋朝鎮守雁門關的楊業也就此被推向了曆史舞台的中央。

麵對十萬遼軍犯境,宋軍這邊也是提前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此時宋軍山西方麵的最高軍事主官潘美正好就在代州巡視防區,得知敵軍來犯,潘美與手下眾將決定依托雁門關的天險與遼軍展開決戰。不過,潘美從來都不是一個隻懂得以硬碰硬的猛夫,平滅南漢的過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在立足於固守雁門關的同時,潘美也沒忘記反擊,他命楊業領麾下數千騎兵提前出雁門關走小路隱蔽在雁門關以北的山地之中伺機從背後攻擊遼軍。

遼軍進至雁門關後隨即就開始大舉攻關,宋軍據關力戰,雙方就此在雁門關前展開激戰。在雙方殺得難分難解之時,隱藏在山後的楊業帶領所部數千鐵甲騎兵從遼軍的背後突然殺入戰場。此時的楊業就如高粱河之戰時耶律休哥所做的那樣,他率領這一隊鐵騎如迅雷一般地劈開了遼軍的層層阻擋直撲對方主帥蕭咄囉所在的遼軍中軍大營,他要做的是對遼軍發起斬首行動甚至是趁勢直接陣斬蕭咄囉。

麵對突然殺出的這一條從天而降的巨龍,猝不及防的遼軍瞬間大亂,楊業的數千鐵騎在遼軍陣中橫衝直撞簡直無可阻擋,而他們最後竟真的殺進了被重重拱衛的遼軍中軍大營。極其不走運的蕭咄囉這天被死神給盯上了,這位遼國的駙馬爺被宋軍當場陣斬,遼軍的副帥李重誨則是被宋軍生擒。

在城關上目睹遼軍中軍大營被襲之後,潘美下令駐守雁門關的宋軍傾巢而出向遼軍發動了反攻。遭遇前後夾的遼軍在聽聞中軍大營被襲且主帥被殺後頓時軍心大亂,在宋軍的全力猛攻之下,已經徹底喪失戰鬥意誌的遼軍終於開始全線潰逃,宋軍追殺十餘裡後方才收兵而還。這就是宋遼戰爭裡名垂青史的“雁門關大捷”。

這場雁門關大捷楊業無疑立下了頭功,除了斬殺遼軍主帥蕭咄囉,他的數千騎兵對遼軍更是造成了大量的殺傷。這一戰楊業所部甚至把遼軍打出了“恐楊症”,在往後的山西戰場,那些越境挑釁的遼軍隻要望見楊業的大旗便望風而逃。戰後,楊業因功被晉升為雲州觀察使,同時兼領鄭州知州。這個官職看似不怎麼樣,畢竟離節度使還差了一截,但做個對比我們就能看出個所以然——在白馬嶺之戰中大敗遼軍的郭進當時的官職正是雲州觀察使。

至於此戰宋軍的主帥潘美,他也因為此戰而受封公爵——代國公。

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聊聊八卦了。

關於雁門關之戰,如今在史學界的爭議比較大,而在民間就更是讓無數的人爭得麵紅耳赤外加唾沫橫飛,這些人爭論的焦點就在於這一戰宋軍的頭功究竟是在誰的手裡——潘美還是楊業?更離譜的說法是,潘美根本沒有參戰,此戰完全是楊業一個人打的,他以數千人擊潰遼軍十萬人。這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眾說紛紜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明朝的那位偉大的文學家所寫的小說《楊家將演義》。

在這部小說麵世之前,楊業和潘美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官方可以說是彼此都相安無事,而潘美也絕不是什麼喪心病狂、嫉賢妒能的潘仁美,無論是在宋朝、元朝還是在明朝,也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官方,潘美都是響當當的一代名將。然而,在這部小說麵世之後一切都變了味,雁門關之戰在經過一些人的臆想和加工之後更是被描述得極為生動且詳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諸如潘美拒絕向楊業援兵並因此而讓楊業獨自承擔遼軍的圍攻;再比如楊業隻帶了幾百人就突入遼軍陣中斬殺了蕭咄囉,然後雁門關的寥寥數千守軍突然殺出將十萬遼軍殺得是大敗而逃;更有甚者,在有些人的臆想和杜撰裡,楊業這一戰隻是憑借楊家父子數人就殺退了遼軍,而且不是十萬遼軍,而是百萬遼軍,而且還是在平原曠野之中擊退了遼軍;再比如楊業為了迷惑遼軍便命他的那幾百人在山後用戰馬拖拽樹枝卷起滾滾煙塵讓遼軍頓時集體喪膽。

也難怪,如今在我們這片土地上能寫出和拍出無數抗日神劇的人比比皆是,那憑什麼明朝的時候就不能有抗遼神劇?想想也真的是替楊再興感到很遺憾,楊業可以幾百人擊潰十萬遼軍,可作為兩宋個人戰力最強的戰將,楊再興同樣是以幾百人衝擊金軍十萬人大陣最後卻全軍覆沒,如此看來楊業才應該是兩宋個人戰力最強的超級猛將。不可否認楊業在抗遼戰爭裡立下過顯赫戰功,隻是這種過度地吹捧和美化對楊業本人來說真的是好事嗎?難道貨真價實的英雄需要刻意去美化才能被稱之為英雄嗎?

也不知道那些大肆鼓吹楊業在平原曠野裡擊敗了十萬甚至是百萬遼軍的人有沒有去過雁門關,在那個崇山峻嶺包裹著的戰場上何來的能夠讓十萬甚至是百萬遼軍一字鋪開的平原曠野?幾千人與十萬人正麵對決且戰而勝之,而且還是野外決戰,遼軍如果真的這麼不堪一擊,那麼宋朝又何至於有高粱河之敗?雍熙北伐時曹彬又何至於遭遇岐溝關慘敗?潘美和楊業的西路軍又何至於最後被耶律斜軫打得灰頭土臉?

再說樹枝刮起煙塵這事。請問,楊業帶出關的那麼一點人一麵要向遼軍的中軍大營發起斬首行動,一麵還得派人在山下麵搞什麼塵土飛揚,那他能派出多少人去整這一出疑兵之計?人少了自然煙塵不夠大,人多了又會導致參與斬首行動的人數嚴重不足,如果是全軍先搞煙塵,那麼你還怎麼去發動需要具備極強隱蔽性和突然性的斬首行動?另外,要想刮起讓十萬遼軍為之而喪膽的塵土,而且這塵土還得飛過高山讓遠處的遼軍清楚地看到並由此而喪膽,那麼請問這得要多少人才能搞出這麼大的動靜?

還是那句話,英雄不需要通過美化才能為人所敬仰。某些人被我們所敬仰和稱頌並不是因為他善於砍瓜切菜,而是因為他們在強敵麵前所遭遇的失敗——恥辱的、慘烈的但卻也是光榮和壯烈的失敗。就拿楊業來說,他能有如今的盛名不是因為他在雁門關如何的神勇,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件事,他的死亡方式以及這其中的前後過程才是讓我們永遠將他銘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再說某些人所堅信的一件事,那就是潘美因為楊業在雁門關之戰裡立下了大功而嫉恨楊業,然後向趙光義上書細說楊業的諸多不是,而趙光義不但不理會此事還把信拿給楊業看並以此表示他對楊業的無限信任。再請問趙光義是頭豬嗎?他會把潘美的“誹謗信”拿給楊業看?

潘美是山西方麵的宋軍統帥,他這樣做讓身為部將的楊業今後還怎麼在他手下儘心效力?而他又有何麵目去領導楊業?趙光義會這麼蠢就把自己的一方主帥給賣了?會如此愚蠢地去挑撥二人之間的關係?為公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部門經理因為嫉妒而寫信誹謗手下的一個車間主任,然後董事長高調地把誹謗信拿給這個主任看,這種事會有人做得出來嗎?世上會有這樣的部門經理和董事長嗎?或許真的有,但那絕不會是潘美和趙光義。

另外,潘美是宋朝的開國功臣,更是一位在宋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滅國級將帥,他此時在軍中的官職和地位僅次於身為樞密使的曹彬,單論軍功,他甚至比曹彬還要高。這樣的一位軍事係統裡的常委級彆且佩戴上將軍銜的封疆大吏會跟自己手下的一個頂多是少將級彆的下屬爭風吃醋?楊業可是他的部下,而且無論是戰功和威望以及資曆,楊業對潘美都得仰視,潘美會如此愚蠢地作賤自己在楊業背後下黑手捅刀子?

退一萬步說,如果潘美真的是嫉妒楊業,那在寫戰報的時候他完全可以不給楊業請功。請注意戰後的戰報通常隻有一方主帥才有資格寫,可潘美在戰報裡可是把斬殺蕭咄囉、生擒李重誨的功勞都記在了楊業的名下。我們的問題就是潘美這是哪來的嫉妒?有楊業這樣的部下,他潘美偷著樂還來不及呢!

對於《楊家將》的忠實粉絲,我個人認為讓他們在這件事上浪費口水和筆墨實在是太屈才,他們應該拿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逐字逐句逐段地去批判指正《三國誌》的種種不實之處。當然,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甚至幾千個哈姆雷特,而且曆史本來就不會隻有一種麵目,還是那句話說得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熊大木先生的《楊家將演義》為什麼能夠這麼火以至於讓被正史所肯定的潘美其人物形象和人設都搖搖欲墜?我得出的答案是——熊先生寫這部小說勝在他舉對了大旗。

抵抗外敵、壯烈殉國,這等英雄人物有誰敢不點讚不佩服?這等人物被奸人所害,那麼這個奸人怎麼能不讓人產生人人得而誅之的咬牙切齒之恨?羅貫中的旗幟也舉對了,但羅先生雖然在貶曹尊劉,但是他沒有否定曹操的曆史功績和貢獻,而且也儘力地展現甚至是褒獎了曹操身上的可取之處。遺憾的是,反觀熊先生,宋朝的開國功臣、開疆拓土的一代名將潘美被他改了個名字之後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惡棍,而且還是一個陷害忠良的賣國賊,甚至潘家全家老小都沒有一個好東西。

對此我隻能說兩個字——格局,正是這個東西決定了羅貫中為什麼能寫出《三國演義》,決定了《三國演義》為何會是四大名著之一,而熊先生的《楊家將》隻能在民間“流芳百世”。可是,熊先生的目的達到了,他不但成功地讓潘仁美遺臭萬年,而且讓很多的以曆史學者而自居的人也成了他的忠實擁躉。如此所為,也真不知道熊先生的祖上跟潘美到底有什麼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我們暫時說到這裡,後麵在楊業戰死於陳家穀之時我還會說到這個話題,算是對此的一個總結性發言。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 傲嬌係統追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