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反複說過,李繼遷很有可能才是東亞大地上在這一時期裡唯一的那個天選之子,這個人是帶有主角光環的,哪怕是身為真龍天子的趙光義都拿他無可奈何。同樣,這世間萬事萬物也總是相生相克,就連人也不例外。在遼國號稱戰神的耶律休哥之前一直是所向無敵,但在遇到趙光義的大舅子李繼隆之後他卻連續被打了個鼻青臉腫,從此他就再也沒有在曆史上建立過什麼大的軍功,可威武強悍的李繼隆大將軍到了西北卻也在李繼遷的麵前連續吃癟,這一次他更是打出了讓他遺憾終生的一仗。
李繼隆這次從環州所帶出的總兵力不詳,但有一個數字卻足以說明他這一路的兵力至少是在五萬人以上,因為單是他的先鋒主將盧斌手下的兵力就達到了驚人的三萬人(另一種說法是兩萬人)。按照趙光義戰前的部署,李繼隆這一路出環州之後應該直接奔向靈州,如果李繼遷還在那裡就與其決戰,如果李繼遷撤走了就從靈州直接殺向李繼遷的老巢烏白池。
在出征前往靈州的路上,盧斌對李繼隆突然提了一個主意“我們從環州到靈州需要走一個多月的路程,但如果我們從環州直插烏白池隻需十天就能到達。”
盧斌的言外之意就是當他們到達靈州的時候隻會有兩種情況,要麼那時候李繼遷撤走了,要麼早就缺糧且受了地震之禍的靈州已經陷落,無論是哪一種,李繼遷那時肯定是在烏白池,所以大軍還不如直接殺向烏白池。由於趙光義那邊實在是催得太緊,所以李繼隆此次出征也確實非常倉促,深知大軍此次出征糧草準備並不充分的李繼隆也覺得盧斌這個辦法可行。
另外,此時正值盛夏時節,如果去靈州的話,李繼隆這數萬大軍可能會在人生地不熟的行軍路上麵臨嚴重缺水的問題。那時候李繼遷如果突然跳出來搞偷襲,那可能就會出現災難性後果,李繼隆甚至有可能重蹈曹彬當年在雍熙北伐時的覆轍。有鑒於此,李繼隆決定再次違抗皇命不去直接解圍靈州,而是直插烏白池去搗毀李繼遷的老巢。
李繼隆命自己的弟弟李繼和回開封將自己改道的事彙報給趙光義,而他也不等趙光義的回應直接就率軍開拔。趙光義得知此事後大驚,他對李繼和吼道“汝兄如此,必敗吾事矣!”
這五路大軍的進軍路線是趙光義通盤考慮之後所做出的決定,李繼隆這一改道就將讓他與從慶州出發的丁罕所部的進軍路線產生了重合,這樣就讓五路大軍變成了四路。此外,趙光義之所以讓李繼隆去靈州就是為了把李繼遷趕回烏白池,而到了那個時候另外四路宋軍很有可能就會與李繼遷迎頭相撞,如此一來李繼遷就將插翅難飛,那時候李繼隆再圍追上去就能讓李繼遷徹底陷入合圍。
我們說過趙光義絕對算得上一個優秀的軍事理論家和出色的總參謀長,他的這個計劃堪稱完美,如果李繼隆照做的話,那麼李繼遷很有可能真的就會在這一戰裡被宋軍給結果了性命。可是,還是如之前所言,趙光義在軍事部署上的最大問題就在於過度去紙上談兵而忽略了戰場上千變萬化的複雜情況。
李繼隆的大軍走出數日後果然與丁罕所部遇上了,於是兩路人馬合兵一處繼續奔向烏白池。以李大將軍的赫赫威名以及兩路兵馬的超強戰力,如果李繼遷不幸遭遇上了這支大軍,那麼他這輩子基本上也就這麼給交代了。讓人想要當場暈倒的是,李繼隆的大軍在走了十餘天後竟然連一個黨項人的影子也沒遇見。
怎麼回事?李繼遷去哪兒了?他還在靈州城下待著嗎?還是說再一次地往更北的方向逃走了?都不是,後麵發生的事情證明李繼遷此時真的已經撤出了靈州,他回到了烏白池準備保衛他的老巢。那麼李繼隆沒有見敵的解釋就隻有一個——他的方向走錯了,他到的地方根本不是什麼烏白池。
這是多麼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可這又是讓人多麼無奈和歎息的事。彆說是李繼隆,當年久鎮邊疆的漢朝名將李廣不也是因為在荒漠裡迷路而導致其錯失與衛青的主力大軍圍殲匈奴的良機嗎?
更讓人無語的是,李繼隆也就此撤兵而回。他不是不想繼續找下去,他絕對想找到並乾掉李繼遷,他之所以撤兵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缺水以及後勤告警。用現在的空戰術語來說,李繼隆已經到達了他的最大作戰半徑,再不回撤恐有不測。
相比起大漠裡搞了一次組團觀光十日遊的李繼隆,更讓人無語的是從麟州出兵的張守恩。由於其所在位置距離烏白池最近,這位北宋開國名將張令鐸的公子爺倒是準確無誤地到了烏白池,而且他還跟李繼遷打上了照麵,可這人卻對眼前的敵人視而不見,他轉頭就回去了。至於原因,其實也很簡單,說好的五路合圍但現在他發現竟然隻有自己一路人馬到了。他的實力顯然不能和單是前鋒就有三萬人的李繼隆相比,而他現在所麵對的卻是李繼遷的數萬騎兵,這讓他還敢打嗎?李繼遷沒有追著他打就已經是他祖上給他積德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就此,宋軍的五路大軍有三路已經“報銷”,所幸從延州出發的範廷召以及從夏州出發的王超都按照戰前預定的部署順利地進入了戰區。這兩路人馬在路上合兵一處向著烏白池進發,而在鐵門關外他們突然遭遇了早在此地嚴陣以待的李繼遷。
好在王超和範廷召都不是張守恩那樣的軟蛋,尤其是曾經與遼國人血戰沙場的範廷召,此人可是一名鐵骨錚錚的硬漢,但這一次範廷召的風頭卻要被一個此時還未滿十七歲的少年給硬生生地搶奪過去,此人便是王超的兒子王德用。
麵對李繼遷的挑戰,王德用向父親請命願做先鋒為大軍破敵。王超撥給王德用一萬兵馬令其出擊殺敵,就是這一萬人在王德用的帶領下隻是一戰便讓李繼遷所部大敗而逃,而年少的王德用此戰更是勇不可當,他獨自一人就斬下了十三顆黨項騎兵的人頭。這一戰宋軍不但取得大勝,而且還俘掠了李繼遷扔下的數萬頭牲畜,這下宋軍至少是不用為軍糧發愁了。
在鐵門關外擊敗李繼遷後,宋軍沿著無定河繼續進兵誓要一舉踏破李繼遷的巢穴烏白池。值此盛夏,作為黃河在西北段的重要支流,原本水流充沛的無定河這時候竟然如見了鬼一般是乾涸的,而宋軍之所以選擇沿著無定河而進就是防著路上可能會缺水,但沒想到原本以為萬無一失的計劃竟然還是出了岔子。危急關頭,宋朝的河東路轉運使索湘命人緊急送來了千餘把鐵鍬。
宋軍要這些玩意兒乾啥?挖井取水啊!
為了執行皇帝的命令進擊烏白池,宋軍沿途就是這樣一邊挖井一邊前進,最後他們終於是趕到了烏白池。可是,這時候的宋軍根本高興不起來,因為還沒等他們開始搭鍋做飯,李繼遷就帶著他的數萬黨項騎兵出現在了他們的麵前。
宋軍這一路上可是冒暑行軍且是掘井而進,到了此時他們已是人困馬乏,而其他三路宋軍這時候早已返回。在此局勢之下,麵對李繼遷的數萬人馬,範廷召和王超突然變得謹慎起來,他們沒有主動向李繼遷發起攻擊,而是下令宋軍原地紮營。
年少氣盛的王德用再一次地主動請纓出戰,可他的父親大人這次卻隻給了他五千精兵,但王德用就是憑借這五千人與李繼遷的數萬人馬前後血戰三日,期間大小戰鬥數十次,宋軍共計斬首五千餘級,生擒未慕軍主和吃囉指揮使在內的將近三十名黨項高級將領,另外俘虜對方兩千餘人,繳獲戰馬兩千餘匹,兵器鎧甲萬餘件,李繼遷在部下死傷慘重的情況下被迫率軍再次逃遁。
宋軍此時也是無力追擊,王超和範廷召幾乎是在李繼遷逃走之後也立馬撤軍,而他們撤軍的原因還是後勤和水源的問題,有了繳獲的數萬牲畜倒是不缺吃的東西,可是在荒漠裡淡水比食物還要重要。
宋軍在撤軍至距離夏州五十裡處之時,他們的危險突然降臨,李繼遷的大隊騎兵追上來了。李繼遷很清楚宋軍撤軍的原因,而他之所以沒有向宋軍發起攻擊而隻是尾隨在身後就是在等待時機搞一次偷襲。他在烏白池敗得太慘了,在決定逃跑之前他甚至都來不及埋葬死去的部下而是任其曝屍荒野,所以現在他要報仇,他要為自己出口惡氣。
假如換了彆人是此時再次遭遇嚴重打擊的李繼遷,那麼想必他這時候定然是躲在某個角落裡哭鼻子並就此懷疑人生,可我們反複說過李繼遷不是常人。對於勝敗他早已看淡,隻要他還有一口氣在就絕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報仇的機會,“李大膽”這個名號可不是白叫的。
除此之外,我們請大家務必注意一個現實問題,李繼遷這一次雖然在王德勇的橫空出世麵前死傷慘重,可他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迅速殺回?原因就在於他損失的都是為他充當炮灰的部落武裝,他自己的一萬精兵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遭受到任何的損失,不到決勝時刻以及事關存亡之時他是絕不會拿自己的本錢拚命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為偉大的遊擊戰專家和先祖,李繼遷深得此話的精髓。
或許有人會問,李繼遷就不怕宋軍轉身揍他嗎?沒錯,就是不怕!和遼國人一樣,李繼遷是全騎兵,除非他願意跟宋軍打,否則宋軍的步兵根本靠近不了他。宋軍雖然也有騎兵但數量有限,而且這些騎兵還要擔負為整個步兵側翼保護和警戒巡哨的職責,他們一旦被李繼遷給誘走,那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之前連續的作戰以及來回行軍趕路讓此時的宋軍早就四肢無力兩眼發黑,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疲憊之師,李繼遷的突然出現讓他們頓時大驚失色。想想雍熙北伐時曹彬的東路軍有過怎樣的悲慘下場,此時的李繼遷完全就是耶律休哥的翻版,搞不好宋軍這一次還會重蹈覆轍。但是,隻要龐大的步兵陣容能夠結成嚴密的陣型,那騎兵基本上是不敢主動發起攻擊的。
麵對虎視眈眈的敵方騎兵,步兵最怕的就是陣型出現散亂——王德用雖然年少,但他對此卻是看得很透。他向父親王超建議道“我們現在馬上就要回到夏州了,李繼遷尾隨在我們的身後卻不攻擊就是為了擾亂我們的軍心。如果將士們因此而恐懼繼而急速亂行奔向夏州,那麼我們的麻煩就大了,所以我們這一路必須保持陣型的嚴整,絕不可給對手任何的可乘之機。”
王德用親自率領一隊精銳為大軍斷後,同時他向全軍發出嚴令“陣中敢有亂行者,立斬!”
就此,宋軍一路上是整肅而行,作為全軍主帥的王超也是在隊伍裡按住馬轡徐徐而行,宋軍全軍上下始終都陣型嚴整未給李繼遷絲毫的可乘之機。見此情形,李繼遷雖然是千不情萬不願,但最後也隻能是恨恨而回。
就此,宋軍安全返回至夏州,宋朝這一次五路進剿李繼遷的軍事行動也就此宣告結束。李繼遷這一次雖然被再度打殘,但是其並未遭受致命性打擊,此人依舊是宋朝此時的頭等大患。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