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太宗駕崩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11章 太宗駕崩

第111章 太宗駕崩(1 / 1)

君子報仇有時候必須得伺機而動,但身為帝王的趙光義隻要看誰不順眼就可以當即揮舞鐵拳。轉過年進入公元997年,在度過了生命裡的最後一個新年後,趙光義強撐著病體於正月任命禁軍步軍都虞候傅潛為延州路都部署,禁軍殿前都虞候王昭遠為靈州路都部署,同時下令戶部使張鑒征調陝西諸州軍士配合西北各地的駐軍再次在西北各地對李繼遷的勢力展開犁庭掃穴式的攻擊。對於李繼遷及其黨羽和勢力,趙光義徹底扔掉了幻想,此生不殺李繼遷他終將死不瞑目。

次月,一直都在西北屯軍駐守的李繼隆和王昭遠相繼上報再次擊敗李繼遷的人馬並各自斬首數千人,俘獲牲口不計其數,但賊首李繼遷依然在逃。正當各地宋軍加大攻勢準備將李繼遷及其勢力徹底剿滅時,趙光義突然下令西北前線的各路宋軍暫停各類軍事行動並且他還下令赦免京城裡死囚,流放以下的罪犯也全部赦免其罪。

眼看李繼遷在宋朝的超級大掃蕩麵前就快要窮途末路之時,可趙光義下這樣的命令究竟是怎麼回事?原因沒有彆的,因為他病倒了,而且這一次病倒之後他就再也沒有站起來過,自登基以來他首次在便殿決事——大宋的第二任皇帝這時候已經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後關頭。

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趙光義在病患中與死神進行著無聲的搏鬥,但這個生性要強且一生都在與各種敵人進行著爭鬥的人終究還是敵不過宿命和自然法則。

公元997年3月28日,趙光義進入了生命的彌留階段。第二天,公元997年3月29日,在位二十二年的宋太宗趙光義崩於皇宮裡的萬歲殿,享年五十九歲!

萬歲殿,這個地方先後送走了柴榮和趙匡胤兩代帝王,而今它又帶走了大宋的第二任君王以及他那輝煌壯麗但卻永遠都無法實現的宏偉夢想。

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君臨天下,我定要徹底結束這五代的亂世,我要讓武人們橫行無忌的鐵拳和刀槍儘聽命於我的號令,我要讓知書達理的孔門弟子輔佐我治理這萬裡江山,我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儘享承平歲月,我要讓文化複興再現盛唐風流,我要讓破碎百年的山河再成一體,我要再讓華夏強盛四夷歸附萬邦來朝。

二十二年前,當趙光義在自己哥哥的靈柩前接受群臣的膜拜並正式成為至尊無上的帝王時,甚至是在他被封為晉王之時,這樣的夢想宣言定然在猛烈地撞擊著他的胸膛讓他血脈僨張。

毫不諱言地說,趙光義的皇位是搶來的,但從另一個層麵來說,唯有物競天擇的勝者才是強者。古今多少帝王,那些憑借封建禮法和長幼尊卑而榮登皇帝寶座的人有幾人稱得上是有為之君?而那些通過各種手段甚至是從屍山血海裡走出來才最終登上皇位的人裡麵又有幾個是庸懦之輩?趙光義確實搶了自己侄兒的皇位,但他可以驕傲地說自己是一個強者,一個勝利者,而失敗者隻配去忍受屈辱和痛苦。

登基那年,趙光義三十七歲,這正是一個男人真正成熟的年紀,而他這時已經在頂級權力場摸爬滾打了十餘年卻始終屹立不倒,甚至連開國宰相趙普都成了其手下敗將。無可爭議的是,趙光義是當時整個宋朝最出色的權謀家。此外,從政務能力上來說他還是當時的天下第一能吏,換句話說,如果趙匡胤讓他去做宰相或許會比趙普乾得更好。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從趙匡胤的手中接過了一個蒸蒸日上即將一統的天下,不要說是躊躇滿誌的趙光義,恐怕當時的所有人都認為在趙光義的帶領下宋朝必能完成全國的統一,繼而威服四夷再造一個煌煌盛世。然而,其實細看下來趙匡胤所留下的其實也是一個問題重重的王朝武將依然驕橫,藩鎮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中央對中原地區以外的州郡掌控力明顯不足;貨幣市場混亂以至於嚴重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吳越割據,福建彰泉二州未附,北漢拒絕臣服;遼國占據著燕雲十六州時刻威脅著宋朝北部邊疆的安全;西北邊疆上的黨項、吐蕃、回鶻等遊牧民族虎狼環伺。

宋朝所麵臨的以上這些問題之所以沒有衍生或發展為禍害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宋朝的開國帝王趙匡胤用他那無與倫比的個人聲望和個人綜合實力在震懾四方,隻要他還健在一天,那些居心叵測和包藏禍心的宵小之輩就不敢輕舉妄動。那麼,趙光義能有這種強大的氣場嗎?他能震服四方嗎?

此外,雖然趙光義已經登基稱帝,但朝中文武大臣以及皇族內部對於其繼位的合法性始終都是有異議的,他可以讓這些人閉嘴,但他沒法禁止這些人在私底下對他的竊竊私語以及從背後看他時那不屑乃至是鄙夷的眼神。

就是在這樣的一種表麵風光無限實則暗流洶湧的環境下,趙光義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以自己雷厲風行的作風完成了對帝國的改造開科取士,讓大量的文人治理地方;發展農桑;整肅吏治,懲治地方豪強;改革官員考核監察製度;削弱節度使的權力;在地方實行軍、政、財三權分立;整頓貨幣市場;編撰巨型類書《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並修建國家圖書館崇文院;恩威並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讓割據吳越之地的錢俶和福建彰泉二州的陳洪進獻土歸降,從而讓整個長江以南的地域再次融入中華的版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不管趙光義在這以後做了什麼又做成了什麼,至少在他當國的前兩年時間裡他的表現堪稱完美,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愧為大宋第一能吏這個美譽。

毫不誇張地說,是趙光義為大宋往後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如今所熟知並常用的兩個成語“開卷有益”和“雪中送炭”都是出自於他,前者是他在為全民大興文教而搖旗呐喊,後者則彰顯了他的一片愛民如子之心;是他徹底根除了為禍百年的藩鎮勢力,這是在他之前的許多帝王想做卻沒能做到的事;是他鼓勵並倡導大臣直言勸諫,寇準和呂蒙正等人經常當眾踢黑他的臉,但他都予以包容,換了彆的帝王恐怕早就已經雷霆震怒,兩宋的文臣之所以那麼敢說話都是他的“功勞”;是他開創了宰相不定期的輪換製度並在以後成為宋朝的定製,此舉也在最大程度上杜絕和避免了宰相專權和擅權;對於漢唐兩朝共有的宦官乾政的頑疾他也極力防範,如果不是他的刻意壓製,那麼王繼恩很有可能比他的後輩童貫和梁師成更早“揚名立萬”。

趙匡胤的廟號是太祖,意即宋朝的建國開創之君,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宋朝之所以會是這個模樣在很大程度上其實都是趙光義的功勞,這一點我相信誰都無法否認。朱棣能在明朝的皇帝裡稱“祖”,趙光義其實也可以。

事實上,在講述趙光義這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時,對於他的某些所作所為我在當時早已有過評議和定論。從字裡行間可以明顯看出我個人並不是他的擁躉,甚至我還對他的很多行為都言辭頗為不敬,但我想在這裡再次重申的是,評價一個帝王的功過從來都不應該以個人的私德去作為標尺。人無完人,尤其是處在頂級權力場上的人在道德層麵上幾乎沒有人是毫無瑕疵的,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可以說是劣跡斑斑,趙光義當然也不例外。不過,我們還是那句話,他是一代帝王,而帝王從來隻論功過,不論善惡。

作為一個帝王,趙光義一生最為人所詬病和指責的無疑是他在軍事上的“無能”。攻滅北漢可以說是他人生的巔峰時刻,可這完全被高粱河之敗以及雍熙北伐的失利所完全掩蓋。在他的手裡,趙匡胤一手為大宋打造出來的數十萬的百戰精銳幾乎被他所敗光,遼國人肆虐河北殘殺生靈無數,而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可是,不管有多麼的艱難和狼狽,大宋終究挺過來了,滿城之戰、雁門關之戰、唐河之戰、徐河之戰等一係列對遼國的勝利也讓遼國人為之深深膽寒,這也讓野心勃勃的遼國君臣明白他趙光義絕不是那麼好欺負的,遼國想要如同當初後晉和後漢時期那樣在中原大地上橫行無阻甚至在開封隨意進退的曆史已經一去不返。

在軍事和外交這兩方麵,我們另外要說的自然是黨項人李繼遷的崛起。這是趙光義為後世子孫所挖下的一個天坑,不管怎麼去辯解和解釋,李繼遷是在他當國的時期興起並坐大的,這口鍋他無論怎樣都甩不掉。如果他不插手黨項的內亂,作為黨項貴族旁係的李繼遷是很難有機會出頭的,以後的西夏國更是不可能有。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的是,李繼遷在趙光義的時代始終都沒能成什麼氣候,每當他發展壯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被趙光義打成遊擊隊長。李繼遷就像生長在西北的一團含有劇毒的韭菜,雖然他生命力頑強,但他總是被收割,他始終都被宋朝牢牢地壓製在身下。

至於後來所發生的那些事,那純粹隻能證明趙光義的兒子以及那幫大臣實在是一群德行高尚的聖人君子,是他們的仁德讓李繼遷終成騰空的蛟龍,唯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大宋的這些君子都是毫無戰略格局的近視眼。在這方麵,趙光義可以說甩了他兒子趙恒以及趙恒的那些宰輔大臣們好幾條街。

我有一個夢想,我要讓破碎百年的山河再成一體,我要讓華夏強盛四夷歸附萬邦來朝。多麼可惜,最後這半句趙光義沒能做到,在高粱河的那個清晨時分,他距離自己的這個夢想是最近的。想必那時候的他會非常憎恨自己為什麼沒有練出一身如他哥哥那般厲害的蓋世武功,麵對耶律休哥近乎自殺式的絕命攻擊,假如他是趙匡胤附體就定敢與其正麵硬剛並極有可能當場陣斬這個契丹勇士,如此一來那天清晨最終獲勝的就將是他,就是宋朝,耶律休哥的結局要麼是敗退要麼就是橫屍沙場。隻要趙光義在那一刻頂住了,最後崩潰的就是遼國人,幽州也就拿下了,燕雲也就收複了,甚至遼國都有可能就此崩盤,天可汗李世民曾經彪炳千古的功績將在他趙光義的身上重現。

如果上述所言的這一切趙光義真的都做到了,他毫無疑問地將擠下他的哥哥成為又一位千古一帝。令人扼腕長歎的是,命運就是這麼的滑稽,在距離成功和夢想最近的時候,趙光義在麵對死神所施加的巨大恐懼之下轟然倒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終於還是差了這一步,停在幸福前方不遠處,我曾那麼接近幸福。如果趙光義能夠聽到這句歌詞,想必他的眼淚定會滾滾而流。

對於趙光義這個人,我其實一直覺得他和我們很多人都很像。誰不曾心懷遠大的誌向和夢想?誰不曾想要名垂青史為萬世所敬仰?可是,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我們都曾為了夢想努力奮鬥過,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拚搏過,可我們當中有太多的人在半途或臨近終點時被命運無情地打倒在地。當年坐在驢車上撫摸箭傷的趙光義像極了被事業、感情和生活所打倒的我們,而李世民人生裡的那種無往而不利的意氣風發對於我們來說顯得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和不切實際,我們鮮少有人能夠體會到李世民在向上攀登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那一番誌得意滿的無限快感和滿足是什麼感覺,但趙光義在驢車上的那一番透徹心扉之痛卻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曾體會過的。

我很想知道的是,那些嘲諷趙光義是“高粱河車神”的人如果身處其位且身臨其境真的就能夠比他做得更好嗎?我看未必。趙光義再怎麼“懦弱”卻也敢於以九五之尊將自己置身於最危險的前沿陣地,他去直麵過刀山血海,單是這一點他就比那些隻能躲在屋子裡敲擊鍵盤的勇士強過百倍。

我最想說的是,在高粱河大敗以及雍熙北伐和君子館慘敗之後的那個趙光義。趙光義也是人,是一個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幾十萬宋軍將士的陣亡對他這個做皇帝的人而言不可謂不是痛徹骨髓之痛,這和一夜間傾家蕩產且已經年到中年的企業家其實沒什麼分彆。但是,遭遇如此重大失敗的趙光義沒有倒下,宋朝沒有因此而崩盤,他也沒有因此而喪失掉人生的鬥誌以及對未來的信心。

相比於趙光義,在曆史上名聲遠勝過他的宋神宗和宋孝宗在這方麵就顯得脆弱很多,宋神宗因為五路伐西夏的失敗以及永樂城的慘敗而積鬱成疾最終英年早逝,而宋孝宗則在北伐失敗後徹底喪失掉了在戰場上的鬥誌。不客氣地說,在遭遇失敗之後,這兩人都廢了,但趙光義至死都在跟自己的命運戰鬥,在他的晚年他甚至麵臨著與蜀川、黨項和遼國三麵開戰的亡國之局。天佑中華,好在趙光義和他的宋朝最後都挺過來了。

我最後要提的問題是,如果你是趙光義,你能保證自己在遭遇高粱河之敗和雍熙北伐的慘敗之後還能直挺挺地站立在原地接受命運的下一次洗禮嗎?如果有一天,當你辛苦半生甚至大半生的成果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你還能擁有對生活的信心嗎?能嗎?要知道,很多人即使隻是某個親人的逝去或者某段戀情的結束就從此失去了自我,而在生意場上被一擊即中從此一蹶不振的人更是數不勝數。更有甚者,隻是彆人的一句對他的否定和質疑就能讓他懷疑自己的整個人生繼而徹底地否定自己。

作為一個帝王,有人評價趙光義是“誌大才疏”,這一個評價用於他在軍事上的表現是很恰當的,但如果要以此來評價他的整個帝王時期的所作所為,我對此絕對不敢苟同。

誠然,在這一章節裡我幾乎都在說他的功勞以及讚揚他的強大心智,原因就在於之前我對他的指責已經夠多了,在他謝幕之時我隻是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他這一生。趙匡胤、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小周後、宋皇後,因為這些人留在曆史裡的疑案以及由此而在民間產生的諸多傳說,這讓趙光義很難被稱之為一個好人,更稱不上是一個君子,但我認為他是一個好皇帝,一個為國家和百姓殫精竭慮的有為之君,一個立誌要成為千古一帝並為之而不屈不撓地奮鬥過的有誌之君,但這個好皇帝不是一個好人,甚至是一個偽君子。

《宋史》對趙光義的評價我認為有幾句非常公允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遊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是的,即使有對遼戰爭的狼狽,即使有李繼遷之亂,但斧聲燭影、趙德昭和趙廷美之死以及對宋皇後死後的不敬才是他趙光義一生都無法洗去的最大汙點。

趙光義匆忙又緩慢地走過了五十九年的光陰,其中在位二十二年,這一路上他以帝王之尊睥睨天下享受過人世間最無上的榮光,他也披荊斬浪飽經這世間最迅猛狂暴的雨雪風霜。二十二年的榮辱興衰,前後立國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在他的手裡最終打造成型並塗抹上了屬於他的一道獨有的色彩,回首這一生,他又夫複何憾呢?可是,他可以死而無憾,但在他低頭俯視自己的靈魂並與之真誠對話時,他定然會深自愧責。

我個人一直以來都認為一個人如果在他臨死之時能夠對自己說出死而無憾和問心無愧這兩句話,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成功的人,是一個可以含笑九泉的人。然而,太宗陛下雖敢說他死而無憾,但絕不敢說問心無愧,僅憑這一點他顯然無法含笑九泉。

斯人已矣,萬裡山河依舊,太宗陛下,一路好走!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誰得知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