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鞭長莫及_北宋帝國興亡史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北宋帝國興亡史 > 第12章 鞭長莫及

第12章 鞭長莫及(1 / 1)

當康保裔的死訊以及他麾下的一萬多名宋軍將士全都為國殉難的消息傳入大名府時,趙恒大驚之餘更是大怒!

如果定州大軍能夠全體出動參與會戰,那麼康保裔的軍隊又豈會折戟沉沙?恰好此時傅潛到了大名府,怒恨交加的趙恒根本沒給傅潛當麵為自己辯解的機會,傅潛未經質詢就被直接下獄。趙恒命工部侍郎錢若水、禦史中丞魏庠、侍禦史馮拯會審其罪,當天下午會審的結果出來了傅潛俱已認罪,論罪當誅!

隨行大臣也紛紛建議趙恒立即將傅潛正法以振軍心和士氣,趙恒權衡再三,最後他做出了決定赦免傅潛的死罪,改為免官流放於房州,副帥張昭允免職流放於通州,二人家屬一並流放。

決定一出,眾人無不憤憤不平,但這就是宋朝的特色。作為追隨趙光義多年的忠實跟班,傅潛對他老主子近三十年的忠誠所換來的正他這顆足以挨上千刀的項上人頭,宋朝的皇帝不怕你無能,就怕你不忠。

懦弱避戰的傅潛雖然被“處理”了,可遼國的大軍卻仍在河北境內耀武揚威,隻是此時宋遼雙方所身處的形勢已然發生了易形。

遼軍此次南下已經三個月了,這基本上就是遊牧民族軍隊的後勤供應極限。儘管遼軍裡麵個個都身懷祖傳的搶劫絕技並借此以戰養戰,但這也不足以支撐客場作戰的他們與宋軍長期比拚消耗,畢竟他們所搶劫的對象基本上都是村莊裡的農民,那些存有大量糧食等生活物資的城池卻沒怎麼拿下幾座。

另一個讓遼軍不得不考慮撤兵的原因且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宋軍此時的兵力部署和軍心士氣的問題,蕭燕燕顯然沒料到趙恒這個小年輕這回竟然跟她這個老婆子玩得這麼大。隨著高瓊以及山西方麵的宋軍趕到冀州,此時的河北幾乎聚集了整個宋朝的全部精銳之師,趙恒這一手無異於是把手中的所有籌碼都扔在了賭桌上,這可是比他老子趙光義還要玩得大。蕭燕燕對此隻能是翻白眼,看來這衝動起來的年輕人還真是不好惹。她現在玩累了,不想玩了,隻想回家。

此外,據信使來報,府州的宋軍在知州折惟昌和鈐轄劉文質的率領下已經於上月攻入了遼境並大肆攻掠,遼國的西南麵招討使韓德威向蕭燕燕緊急傳書表示自己現在壓力很大。

於是乎,就在宋軍謀劃著如何圍殲散布在河北甚至已經部分流竄到山東境內進行搶劫的遼軍時,蕭燕燕卻下令遼軍從各地火速北撤。

命令發出,蕭燕燕的禦營大軍率先拔營北撤,而在各地剽掠的遼軍在接到撤軍令後也是蜂擁北逃。戰場的局勢就此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地轉變,遼軍開始瘋狂北逃,而宋軍則開始追擊。無奈的是,遼國人全是騎兵,宋軍在河北的人數雖然高達幾十萬但卻多是步兵,這怎麼追?甚至於這都沒法去阻截,除非宋軍的人數能夠多到可以一字排開從冀州一直排到東麵的海岸線,就像臨時立起來的一道千裡長城,但這是天方夜譚。

趙恒不管這些,他現在仍然處在盛怒之中。他命令宋軍不惜一切代價對遼軍展開追擊和截擊,能殺幾個是幾個,這口惡氣他實在是咽不下去。為此,他特意命令王榮率領五千最精銳的騎兵前去追擊,不管戰況如何,隻要王榮能夠拖住一部分遼軍,那後續的宋軍就能趕上來殺倒一片。

隻可惜趙恒這次再又選錯了人,王榮個人戰力雖強,但這人在骨子裡卻是個懦夫。麵對如潮水一般向北方撤離的遼軍,他知道自己這五千人如果衝上去很有可能是有去無回,他可不想當炮灰,於是他數日不敢發兵。等到遼軍全都從他眼皮子底下衝過去之後,他這才發兵追擊,但這時候去追還有什麼用?

王榮是個懦夫,但這個懦夫手下的這五千人卻是一群忠勇之士。這五千宋兵在得到可以出擊的命令後晝夜疾馳幾乎是不要命地向北進軍,但由於王榮下令出擊的最佳時機已過,這些人一直追到宋遼邊境的界河也沒能夠追上遼軍,而且這些人的坐騎因為勞累和饑餓倒斃於途中十有四五。

國有良卒,奈何無良將,不可謂之悲乎!

且慢!彆忘了範廷召!

彆的宋軍遠在冀州對北撤的遼軍是鞭長莫及,但範廷召可是還一直留在瀛州附近。眼看著遼國的禦營大軍北撤,隨後又是各股遼軍向著北方急速後撤,範廷召隨即命令部將荊嗣就地阻截遼軍。但是,隻是阻截幾支小股遼軍並不讓範廷召感到滿意,他也想做一筆大買賣。

就如當年李繼隆的失約導致劉廷讓全軍覆沒,此時的範廷召同樣對康保裔之死既痛又恨,康保裔可以說是他的救命恩人,可他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康保裔全軍陷沒。更重要的是,康保裔是他約出來參戰的,此時他即使不為自己博取戰功也要為康保裔討回絲許的血債。

範廷召的主力本來就是騎兵,在決心為康保裔複仇之後,他和秦翰率軍疾馳終於在一月十一日這天於莫州以東三十裡處追上了遼軍的一支大部隊。這支遼軍的人數遠多於隻有數千人的範廷召,但為了給康保裔以及那些被遼軍殺戮的百姓複仇,範廷召的這支全都紅了雙眼的騎兵毫不猶豫地抽刀衝向了遼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戰宋軍在軍心和士氣上都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一心隻想著撤退的遼軍根本就無心戀戰,麵對這群突然衝上來的魔鬼,遼軍大敗。這是一次痛快淋漓的複仇之戰,此戰宋軍斬殺遼軍萬餘人,而且還從遼軍手裡搶回了被掠奪的數千百姓,繳獲的兵器戰馬更是不可勝數。

至此,遼國在鹹平二年發動的這場戰爭宣告結束。

戰後總結,這一戰或許沒有人不會把傅潛恨得牙根癢癢。作為前線統兵近十萬的主帥,麵對遼軍的大舉入侵以及河北大地的哀鴻遍野,傅潛選擇了作壁上觀。如果他手裡隻有一兩萬人馬,那麼這倒是讓人對其無從指責,可他手裡的兵馬是十萬。最重要的一點,他擁有對整個軍隊的指揮權和專斷之權,而非太宗朝時期的那些被捆住手腳一切行動都要受皇命或軍中的太監所製衡的將領,這是連潘美、曹彬和李繼隆等人都從沒有獲得過的權力。

傅潛本可以借此機會揚名於萬世,他具備達成這一成就的一切條件,可最後他反而遺臭千年落得個懦夫的罵名。對此我隻能說趙恒這一次是所用非材,明明就是一個不能堪當如此重任的廢材卻被他當成了頂梁柱。傅潛撐死是一個將才,這是他所能觸及到的最高天花板,用這樣的一個人去當主帥並希望他能成為國之長城或許也隻能祈求神仙保佑才行。

那麼,宋朝有比傅潛更合適的主帥人選嗎?高瓊?他在山西,那裡也很重要。範廷召?有勇有謀,但是資曆差了一點,而且不像傅潛那樣出身於當年的晉王府,他不是趙光義的“家臣”。王超?他在京城統領禁軍,分身乏術。張永德?太老了,守城尚可,衝鋒陷陣讓趙恒覺得不穩妥。

請注意上麵的這些人,高瓊、王超和傅潛這三人都是出自趙光義的藩邸,是趙光義當親王時的親信武將。這些人雖然也算是北宋的第一代軍人和將領,但他們開始發跡都是在趙光義登基以後,趙光義主政宋朝二十餘年,這三人在這期間也逐漸成為北宋軍隊裡的統兵大將,但這三人相比趙匡胤手下那幫武將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慕容延釗和王全斌之類的武將就不說了,潘美、劉遇、李漢瓊、崔彥進甚至是曹翰哪一個不比這三人強悍?趙光義自己在軍事上不行,他所賞識和器重的武將也不怎麼堪當大用。不過,這其實也不足為奇,趙光義要的就是聽話的人而不是有本事的人。

我說這些不是想對趙光義進行鞭屍,而是想說趙光義當國時期國家常年打仗但他卻沒有能夠給自己的兒子培養出一群勇武善戰且有勇有謀的將軍。選來選去,趙恒最後隻能矮子堆裡拔大個選了傅潛這個家夥。

此人二十年前就是宋朝遠征幽燕的勇士,而且一直備受趙光義的信任,這些年雖然沒有什麼大功但也沒有犯過什麼過失,於是一路扶搖直上成為了宋朝此時的一員大將。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英雄,唯有危難時刻才是見識一個人本質的時候。很遺憾,此前一直是三好學生的傅潛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裡表現得一塌糊塗——可以說他這次考了個零分。

對此,我們還能說什麼?人生裡有些事情根本沒有重來的機會,隻此一回。這話對傅潛如此,對趙恒也是如此。

德不配位必受其禍,然而才不配位也是如此,後者所造成的破壞有時候甚至比前者更為嚴重。彆說是庸人,就算某些平日裡看上去有點本事且之前還有些成績的人在麵對自己從未遭遇的考驗時也是瞬間原形畢露。傅潛的懦弱避戰確實應該受到懲罰甚至是斬首示眾,然而,讓傅潛這樣的一個從未擔負過如此重任的人去總領河北戰事這本身就是一次冒險,是在拿國家的命運和百姓以及士兵的生命去冒險。從這一點上來說,當初提議讓傅潛當主帥的樞密院高官以及最後做出這個決定的趙恒都有責任。

沒錯,我說的就是此時接替曹彬出任樞密使的王顯。這人同樣是趙光義當年做親王時的藩邸幕僚且與傅潛交情頗厚,而且在戰事開啟之後,當河北的轉運使裴莊彈劾傅潛禦敵不力時,王顯竟然扣下了裴莊的奏疏不予上達。

綜上所述,此戰傅潛無疑是第一罪人,但趙光義在軍事上的遺毒也是元凶。

宋朝此時難道真的就是國無良將了嗎?非也!遠比傅潛有資格和能力出任主帥的人是有的,但這人卻因為政治原因不能用。誰啊?李繼隆!

趙恒登基之後,李繼隆就被剝奪了軍權和軍職,至於原因就出在他的妹妹身上。趙光義如果還活著,那麼這個主帥的人選定然就是李繼隆,可因為李太後卷入了謀立趙元佐登基之事導致了李繼隆被牽連。這時候的李繼隆隻能在家裡乾著急,除非趙恒被逼到了絕境,否則李繼隆就永世不會有再度出頭之日。

時也,命也!悲呼,歎乎!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誰得知 噓!她在囤貨等末世 綁定生子係統後成為人生贏家 蓮花樓之並蒂蓮 雲起鳳禾 人在奧特:從海帕傑頓幼蟲開始 盜筆,誰叫我厲害呢 火影:不想被柴刀的我,拯救忍界 愛你十年不珍惜,我出國你哭什麼? 我在修仙界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