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虜之戰的戰報傳至開封,首相(加昭文館大學士職銜的平章事)呂蒙正特意率領在京文武百官向趙恒行朝賀大禮。然而,在欣喜之餘,朝野上下卻也是一片歎息之聲。呂蒙正更是直言,如果情報工作做得再好一點,那麼此次的戰果完全可以再加上一倍。而且,騎兵大陣擊敵時也顯得有些操之過急,如果能等到後方的步兵大軍到達之後再開打,那麼這一次甚至有可能讓遼軍全軍覆沒。於是,呂蒙正建議趙恒不對前線將士予以嘉獎,理由就是前方的將領未按聖諭的要求等到兵力集結到位後再戰,此舉涉嫌抗旨不遵。
呂大宰相這時候估計也是腦子抽風了,他竟然會提這種愚蠢的建議,但他這樣也或許是有意在堵某些人的嘴。好在趙恒還是個體貼人,他下令嘉獎前方參戰的所有將士並厚葬陣亡將士厚恤其家。
作為河北方麵的戰區統帥,王顯也是在扼腕歎息並惶恐不已。這一戰宋軍雖然勝利了,可事後看來也實在是太過驚險,多虧了宋軍將士這一次超級生猛的表現,否則很難想象遼軍將這四萬人全部吃掉會是什麼後果。如果再來一場君子館之戰,那他王顯這輩子估計也就完了。
為此,王顯上疏自行彈劾“這一次如果能早一點通知駐守北平寨的荊嗣堵住遼軍的退路,再讓莫州的桑戰趕來參戰,那麼我們定能大勝。可是,當荊嗣趕到時,遼軍已經衝向了羊山。這一仗我們雖然勝利了,可卻沒有嚴格按照陛下的旨意與敵接戰,還望陛下責罰。”
責罰?趙恒當然不可能責罰他,而且趙恒一眼就看出王顯這是在以退為進。他知道王顯是在擔心朝中大臣會有人借機彈劾他,為了安撫王顯的恐懼,趙恒隻好親書一份手詔以安其心。
不過,此戰險些全軍覆沒的楊延昭和楊嗣在戰後還是被朝廷問責。他倆被召至京城,迎接他們的是趙恒的責備和憤怒,有關部門甚至建議將此二人治罪,但趙恒親自出麵為他倆說了好話,說他們向來勤於王事且敢於戰鬥,二人這才得以免於受罰。
不管怎樣,宋朝這一回是勝了,那麼遼國人會就此善罷甘休嗎?當然不會!可是,這一次遼國人真的是失去了上天的垂青,一心想著要給自己的弟弟報仇雪恨的遼國皇帝耶律隆緒重新整頓好兵馬準備再次向宋境進發的時候,遼國的大軍卻因為連日的大雨導致路麵泥濘不堪而難以行軍。騎兵如果不能衝起來也就談不上什麼戰力,如果宋朝的步兵方陣這時候殺過來,那麼遼國人就會死得很難看。萬般不甘之下,耶律隆緒還是不得不下令班師回國。
遼國的主力騎兵軍團在遭到宋朝的一頓痛擊之後指定一時間難以恢複元氣,而這場速戰和速勝則讓宋朝終於有條件轉過身來把精力用來對付李繼遷。趙恒向西北各番部首領下達了一份詔令西蕃諸族有能生擒李繼遷者,當授節度使,賜銀、彩、茶各六萬,斬其首級來獻者授觀察使,賜物有差。
宋朝這邊在用儘各種手段招攬西北番部以求削弱和分化李繼遷的勢力,李繼遷當然也會出手反製,他的措施就是胡蘿卜加大棒凡是聽話的就許以貿易共同發財,不聽話的就立即出兵加以剿殺。這場較量最後的勝利者依然是李繼遷,原因也很簡單,對這些番部而言,宋朝的許諾是那麼的不切實際,而李繼遷的威脅卻是近在咫尺。
鑒於李繼遷的威脅越來越大且靈州孤立無援,西北方麵的邊臣向朝廷建議增修綏州城以囤積重兵遏製李繼遷的進一步擴張。然而,這事卻在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戰,反對和讚同此提議的人相互爭執始終都沒有爭出一個結果來。於是,趙恒將議事人員的範圍縮小,但即便如此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大佬們仍然是爭論不休。呂蒙正、王旦、王欽若堅決反對修城,李沆覺得可以修,但這事必然勞民傷財,向敏中、周瑩、王繼英、馮拯和陳堯叟則是讚同修城。
趙恒的頭又變大了,這事還是懸而不決。他派遣洪湛和程順奇先去實地考察,然後再回來說一說到底要不要修城。實地勘察的報告很快就通過快馬交了上來,答案是修城之事有七利和兩害,利大於害。於是修城的決議就此通過,趙恒下令征調兩萬民夫前去築城。
當然,要對付李繼遷可不能一味地選擇防守,宋朝之前對他一再忍讓是因為要防備遼國時刻可能會來的南侵,但威虜軍之戰的大勝以及遼軍的班師讓宋朝可以大膽地騰出一隻手來收拾李繼遷。這一回趙恒不再是受氣包,而是要拿李繼遷當一回出氣桶,但是宋朝的動作一定要快,要趕在遼國人再次出兵南侵之前完成對李繼遷的這次軍事打擊行動。
這年的閏十二月二十七日,眼看年關將至,但宋朝為了與時間賽跑不得不在此時發兵西北以解靈州之圍。趙恒任命王超為西麵行營都部署,剛剛在抗遼戰場上立下戰功的張凝為副都部署,秦翰為大軍鈐轄,三人率領步騎六萬前去增援已被李繼遷圍困數月的靈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幾乎就在整整一個月後的公元1002年1月26日,大軍副帥張凝率領的偏師從延州的白豹鎮(今陝西延安境內)直接殺入李繼遷的地盤。一路上宋軍風卷殘雲一般焚毀了黨項人二百多頂帳篷,殲敵五千餘人,收降近千人,另外還燒毀了黨項人的八萬石糧食,俘獲牲口數萬。宋軍取得開門紅,但這卻並不足以為喜,因為這並非李繼遷的主力。
眼見六萬宋軍氣勢洶洶地直奔靈州殺來,已經圍著靈州強攻了一個多月的李繼遷加大了對靈州的攻勢,他誓要在宋軍趕到之前拿下靈州。王超率領的宋軍主力也在拚命趕路,雙方都在跟時間賽跑,但占據主動的無疑是李繼遷,他一麵以大軍全力攻城,一麵派人在瀚海以南阻擊王超的大軍北進。要命的是,王超竟然就真的被阻擊在了半路上無法繼續前進。
瀚海這個地方的具體位置如今已經很難確定,當年它的地理麵貌為何也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就是王超被堵在了這個可以直接通往靈州的要地且久攻不得進。就在此時,在靈州城裡與敵鏖戰了日久且又麵臨糧食斷絕危機的靈州知州裴濟咬破自己的手指以血書請求朝廷速派援軍前去救援。
救兵如救火,眼看瀚海這條路行不通,王超分出一部分兵力由部將張煦帶領出白豹鎮經由環州的柔遠川(今甘肅慶陽境內),然後出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救援靈州。
張煦一路星夜兼程繞道至鎮戎軍進入黨項境內,他們在路上遭遇李繼遷的七百騎兵攔截,但這七百人被張煦手下這已經急紅了眼的宋軍給迅速擊敗,然後宋軍繼續向著靈州狂奔突進,但即使如此他們也還是晚了一步。
三月一日,張煦所部在向靈州行軍的路上得知靈州已經陷落且靈州知州裴濟被殺的消息。
靈州城!戰略意義無比重大靈州城在被李繼遷圍困了一年多且被強攻了兩個多月後終因城中糧食斷絕而被攻破了!
各位還記得裴濟這個人嗎?公元988年的唐河大捷——靜塞騎兵的揚名之戰,當時率軍助戰李繼隆的定州知州正是這個裴濟,這位抗擊遼國的文官勇士終究還是為國殉難了!
靈州城破和裴濟戰死的消息傳入開封,宋朝舉國震蕩,身為首相的呂蒙正為此率領中書省和樞密院的一眾高官集體向趙恒下跪請罪。
趙恒對此雖是既驚且怒,但他是個明白人。靈州之所以會丟,這裡麵的原因和過程他當然是清楚的,如果要因此而治某些人的罪,那麼他這個皇帝也是跑不掉的。
關鍵的問題是,現在靈州丟了,接下來宋朝應該怎麼辦?是不是讓王超趕緊去把靈州給奪回來呢?可即便能夠奪回來又要損失多少兵馬和糧草呢?然後又要守靈州,接著又要往靈州運糧草,李繼遷定然會再又蓄謀半路打劫,如此一來靈州是否真的就會成為一個消耗宋朝國力的巨大黑洞呢?正如另一位宰相李沆當初所言的那樣——繼遷不死,靈州終不能守。
那麼終極問題就來了奪回靈州對宋朝究竟利弊幾何呢?靈州對宋朝有那麼重要嗎?重要到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奪回來嗎?此時此刻,有個事實是真的存在但又是誰都不敢說出來的,那就是靈州的丟失其實讓很多人都長出了一口大氣——終於是解脫了!
李沆、呂蒙正和張齊賢等人無疑是這裡麵的代表,但這與賣國賊什麼的根本毫無關係,他們同樣為靈州的陷落而痛心不已,但他們更清楚靈州的丟失就此讓宋朝終結了一處糾纏日久的疥癬之疾,儘管這其中伴隨有切膚之痛。趙恒何嘗不知道靈州很難守住且因為要堅守此地而讓他飽受煎熬,但他作為君王他怎可輕言放棄手中的國土?如今既然靈州已失,他也就可以就坡下驢從此不再因靈州的得失而進退兩難。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