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率領定州大軍主力成功地退回到了定州,可他直到回城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副手王繼忠竟然沒有回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才突然明白過來遼軍為什麼在他領軍後撤的時候竟然沒有來追他。雖然王繼忠這一回有點咎由自取的意思,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他的舉動才讓宋軍主力得以安全撤走,可是王超卻沒法給王繼忠請功更沒法高興得起來。王繼忠是趙恒的兒時玩伴和親信,更是全軍的副帥,這讓王超該如何跟趙恒交代?忐忑之中,王超也隻得聽天由命,他向趙恒上奏說王繼忠已經在望都城外為國殉難。
得聞奏報,趙恒大驚!在悲憤和難過之中,他追贈王繼忠為大同軍節度使兼侍中並給王繼忠三個兒子也加封官爵。火急火燎地給小老弟辦完了喪事,趙恒緊接著就開始了問責,他要為王繼忠之死討要個說法。
也不清楚趙恒是從哪裡聽來的消息,他對身邊的近臣說道“雖然打仗固有勝敗,但朕聽說這一次王繼忠之所以為國殉難是因為他的部下不但見死不救反而率先溜走了。此事若不加以懲處,那今後必有效仿者!”
於是,他命宮苑使劉承珪、供備庫副使李允則前往定州查實王繼忠戰死的原因。大敵未退之時,定州的將士卻在朝廷欽差的麵前開始人人自危,趙恒第一時間所想到的不是如何集結軍隊將耶律諾袞和蕭撻凜趕出國境,而是要為他的小夥伴和親信討回公道,所謂因私廢公也不過如此吧!
不久,王繼忠戰死的“責任人”被揪了出來,這兩個倒黴蛋分彆是鎮州副部署李福以及禁軍拱聖軍都指揮使王升。望都之戰裡這二人都是在王繼忠帳下聽令負責鎮守大陣的右翼,這二人的罪名便是明知王繼忠前去偵探敵情卻不等主將回營就領兵隨同大軍撤離從而致使王繼忠孤立無援以至最後陷沒於敵陣。李福最後被削籍並流放封州,王升則是挨了一頓板子然後被發配到了瓊州。這還沒完,趙恒還以此通報全軍以儆效尤。
這就是趙恒為他的小夥伴討回的公道。但是,以我個人的主觀看法而言,這事王繼忠明顯是自己作死在前,就算李福和王升肯率軍去救援他,可用步兵主動去攻擊數量遠多於自己的遼軍騎兵,這無疑是找死,這樣的結果隻能是讓這些士兵為王繼忠陪葬。更何況,即使是王超率領整個宋軍去救援王繼忠也多半是無濟於事,遼軍奈何不了結陣的宋軍,可如果宋軍敢倒騰起兩條腿主動去向騎著高頭大馬的遼軍發起攻擊,那麼耶律諾袞和蕭撻凜絕對有實力將王超這幾萬人碾得粉碎。為了一個迫切想證明自己並為趙恒和他自己長臉的王繼忠值得讓幾萬宋軍都去送命嗎?
或許我這樣說會顯得對為國戰死的王繼忠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可王繼忠真的就值得我們去尊重嗎?事實上,王繼忠根本就沒有為國儘忠,他還活得好好的,他不是戰死於敵陣而是被遼軍給生擒了。更讓人不便置評的是,被帶回遼國的王繼忠在遼國皇太後和皇帝的麵前把他能說的和不能說的全都說了,這裡麵包括他的身份,他的官職,甚至連他和趙恒是發小的事也給說了,而且王繼忠還把趙恒的為人和脾性以及趙恒對遼的態度都一並告知。毫不誇張地說,遼國得到一個活著且願意開口的王繼忠堪稱得到了一份有關宋朝的最高國家秘密。試問對於這樣的一個人我們難道應該去尊重嗎?誠然,在這之前他定然如洪承疇一般經曆過痛苦的掙紮,可關鍵的問題不在這裡,關鍵的問題在於他變節而事二主。
當然,蕭燕燕最後也沒虧待這位王大將軍,王繼忠很快被授予遼國戶部使的官職,而且蕭燕燕還將遼國開國功臣康默記的族女許配給了他做老婆,對此王繼忠照單全收,此後他在遼國更是繼續地生兒育女為他們老王家在異域他鄉開枝散葉。澶淵之盟後,王繼忠因為促成宋遼兩國和談有功而被遼國賜名為耶律顯忠,後來更是被賜爵為楚王,而因為其身份的敏感性,他也終生未能回到故國——儘管趙恒對他百般邀請也沒能請得動他。況且,他又有何麵目去麵對趙恒以及他在宋朝這邊的妻兒老小?
對於這樣的一個人,我自認為沒有對他口出惡語就已經是一種尊重。當然,這些也都是後話,趙恒要直到一年多以後才會知道王繼忠還活著的事。
我們都說衙內裡麵容易出廢物,這上級和領導家的公子確實不好帶也不好管,但上級和領導的朋友其實也不好帶更不好管。關係戶向來都是讓人頭疼,而誌大才疏卻一心想著要建功立業的關係戶更是害人又害己,放到國家層麵那就隻能是誤國誤己。當然,即使一個人真的是廢物他也絕不會承認並意識到自己就是廢物,有的廢物甚至是在釀出禍事以後還是不會承認自己是廢物,反而會認為自己才是被廢物所累,進而他們會把所有的責任和過失都歸咎於他人。古今中外,這樣的人和例子數不勝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甚至是血淚之談。在這裡我還想再加一句,識人之明同樣可貴。
這裡有必要說明的一點是,在宋朝的官方史料裡王繼忠被刻畫成了一個悲情人物,說他在與遼軍血戰的時候王超和桑讚卻逃跑了,所以王繼忠才力戰被殺(俘),但我認為這顯然是有點在迎合趙恒的意思。遼國方麵的史書對於王繼忠的被擒則是另有說法,在《遼史》耶律諾袞的個人傳記裡,王繼忠是在宋軍糧草被焚後率領一隊輕騎兵前來偵察軍情的時候被耶律諾袞的人給圍住了。至於當年的真相到底是怎樣誰也說不清,但我個人傾向於認同遼史的說法。
拋開王繼忠,我們再來說戰場上的動向。
在擒獲了王繼忠後,遼軍的胃口似乎也就此滿足了。他們沒再繼續深入,也沒在宋境之內大規模地燒殺擄掠,更沒去定州跟王超拚個你死我活。在這之後的遼軍開始向著北方撤退,看樣子他們是打算就此收兵而還,這時候我們就要說說宋軍的動向了。
遼軍此次南下直接突破了宋軍設在保州境內的各處軍事要點,他們這一路狂飆雖然是痛快淋漓但同時也是給自己的後方留下了巨大的隱患,趙恒下令邊關的各處宋軍截擊遼軍斷其歸路。這聽上去是不是很提氣?可悲的是,這個命令卻不具備多大的可操作性。遼軍這次從進兵到撤退都是一個整體在行進,反觀宋軍則分散於各處且趙恒也沒有任命一個可以總領各地宋軍的統帥。各處的宋軍如果真的不折不扣地去執行趙恒的命令就隻能是以本部的數千人去抗擊遼軍幾萬人的大兵團,這是在乾什麼?送人頭啊!
真的很想請教一下英明神武的真宗陛下你這所謂的阻擊戰究竟該怎麼打?這會兒就連手握數萬大軍的王超都選擇入城作戰,那麼其餘各處的宋軍將領又有誰會這麼愚蠢敢去阻擊數萬的遼軍騎兵?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蚍蜉撼樹以卵擊石!
我們不妨來看看各路宋軍在接到這道聖旨後的表現吧!
高陽關的周瑩手裡至少是兩萬多人的兵力,這次麵對煌煌聖諭他再沒有了拒絕出兵的理由,可他是怎麼做的?這位周大將軍接到皇命之後倒是出兵了,但他一路上是磨磨蹭蹭,最後他是恰到好處地等到遼軍都越過了他應到達的阻擊地點之後才“及時”趕到。
這就是沉浸官場多年的周瑩的政治智慧我一沒違抗皇命,二沒畏敵不前,你總不能治我的罪吧?況且遼軍是騎的馬,我是兩條腿走路,沒能堵住遼軍也是合情合理,而在這種情況下我也是沒辦法繼續去追擊遼軍的,誰叫我帶的是步兵呢?
手握重兵的周大將軍尚且如此,那些手中隻有幾千兵馬的宋軍將領在得到趙恒的就地阻擊遼軍命令以後的表現也就可想而知,這裡麵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抗遼名將李繼宣。
如果有人要說李繼宣是個戰場孬種,那這種說法絕對站不住腳。這位沙場悍將早在雍熙北伐時就打出了名聲,當年耶律休哥的軍隊在拒馬河畔對宋軍瘋狂殺戮的時候正是他率軍逆戰且打退了耶律休哥,此後多年他更是無數次地與遼軍對壘且戰功彪炳,但這一次在得到阻擊遼軍的命令後他卻被同僚告發畏敵怯戰並因此而受到了降職的處分。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