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公元947年—公元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鄉人(今河北邯鄲永年區)。公元980年甲科進士及第,公元986年任知製誥,公元992年拜給事中並出任參知政事,公元998年出任宰相,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監修國史。公元1004年7月薨逝,享年五十七歲,死後被追贈太尉並中書令,獲賜諡號“文靖”。
關於李沆,我們還是得在他告彆之際為他說點什麼。其實,我之前對呂蒙正的那些溢美之詞是完全可以引用在李沆的身上,因為這二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但在這裡我想另外再說點彆的。
若要論及曆史知名度,李沆的名字幾乎可以說是無人知曉(當然,我說的是在民間層麵),可他對趙恒的重要性以及他對宋朝的貢獻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言儘的。相比呂蒙正的德高望重以及其識人之明,李沆與之相比其實毫不遜色,他倆都是鹹平年間宋朝的鎮國之臣,堪稱國之兩柱石。參照曆朝曆代的宰輔大臣,能夠在曆史上享有盛譽且在個人德行操守上做到毫無瑕疵的人並不多見,而能夠做到天下為公的人更是屈指可數,但李沆正是其中之一。
彆的朝代先且不談,單論北宋而言,諸如丁謂和蔡京之輩確實有才,而且這二人在位居宰輔之前著實堪稱國之良臣,也正因如此他們才得以榮登相位,可在這之後呢?手握執政大權的他們不再一心謀國謀政,而是開始謀一己之私利,他們身上之前被隱藏和壓抑的本性和本能開始毫不掩飾地暴露。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們開始窮凶極惡地打擊異己,開始不擇手段甚至是昧著良知去逢迎皇帝的喜好,至於國家利益和百姓福祉統統被他們晾在了一邊。
權力對於這類人而言是毒藥,他們也由此而變得與之前的那個自己判若兩人,他們成了魔鬼,國之能臣變成了禍國殃民的國之妖孽。天下為公?這四個字對於之前的他們來說確實重若泰山,但在手握國家權柄之後這個詞變得輕如鴻毛。說一千道一萬,隻需四個字就能解釋這一切——德行有虧。
一個人的德行是需要靠修養的,而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在自己的奮鬥之路上都會經曆風吹雨打,更極端的情形甚至會遭遇烈火的炙烤,意即所謂的蛻變。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的人倒在了半路上,隻有一少部分的人活著走了出來,我們把這類人稱之為“人傑”。遺憾的是,這些所謂的人傑裡麵也是有分類的,類似於丁謂和蔡京這種人在經曆蛻變之後所秉持的人生理念就是——世界待我以痛,我必讓其加倍償還且要無儘地索取。在他們的對立麵,那是一群真正意義上的人傑——世界待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呂蒙正如此,李沆亦是如此。
誠然,李沆並不像呂蒙正那樣在人生的早期經曆了那麼多的艱辛和苦楚,但他最為可貴的就是始終保持住了自己的初心。如果說呂蒙正的德行操守是經過淬煉而成的,那麼李沆則是天然而成,他就像是一個天生的君子,他的筋骨和氣節從始至終都剛直和淳正。有這樣的兩個人執掌國政,宋朝想亂都是不可能的。有他們在,國家的正氣就在,即使有宵小之輩混跡於朝堂卻也不敢冒頭,隻能老實做人。
正氣對一個人很重要,對一個國家而言則更是如此。說句不好聽的話,有些人之所以沒有變成奸賊並非是個人操守有多麼的高潔,而是他沒有機會做奸賊,他沒有找到可供其生存的土壤。
天有正氣滿地春,國失正氣妖孽生!
如之前所言,德行和正氣這類東西說起來有些縹緲,我們來看看李沆具體的一些言行就可以看出這位被讚譽為“聖相”的宰相到底是何許人物。
趙恒初登帝位之時,李沆將國家發生的水災、旱災以及匪盜之事全都逐一奏報,當時的參知政事王旦覺得這樣做不太妥當,他認為趙恒作為皇帝不用知道這麼多,這些事由他們這些宰執大臣全權處理了就行了。
對此,李沆當即反駁並告誡王旦“陛下年少,這些事必須要讓他知道,如此他才能知道民間百姓的疾苦學會體恤百姓。要不然,正值血氣方剛之年的他就會流連於聲色犬馬,抑或大興土木追逐享受。國家眼下並不太平,所以陛下還不至於此,但如果將來天下得以大治,那麼這些問題和隱患遲早會出現,我到時候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但你王旦將來必然會麵臨這些問題,此實乃汝輩之憂也!”
果不其然,李沆這話一語成讖。澶淵之盟以後,趙恒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應驗了他的擔憂,而此後位居宰輔的王旦在這方麵可以說是有些失職。
這是李沆的遠見,而他的剛直在劉娥被封為美人之事上更是體現得淋漓儘致。趙恒更早之前本是打算直接封劉娥為貴妃,他把手詔都擬好了,然後命令太監拿著手詔去找李沆擬旨,李沆的反應是直接當著那位太監的麵將趙恒的親筆手詔給燒了並讓太監傳話給趙恒“你就給陛下說,我認為此事不可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可是在公然違抗皇帝的旨意,而且李沆還直接把詔書給燒了,這種事說嚴重一點幾乎到了足以砍頭的地步,可李沆絕不是什麼藐視君王的權臣,他的所為隻能證明他的忠貞和剛直,絕不以帝王的喜好違心奉迎。此舉就算是魏征在世恐怕也得汗顏,而這事如果攤在王欽若或丁謂身上毫無疑問是另外一種完全相反的結果。
當然,作為一國之宰相,品德高潔不足以說明什麼,具有卓絕的遠見也不足以證明什麼,在這些方麵做得再好也不過就是一個深得為官之道的政治老手而已。若要成為一代名相,關鍵還得看這個人為這個國家和百姓做了什麼。
趙恒在登基之後的第二年改年號為鹹平,而李沆逝世的這一年是景德元年,鹹平這個年號前後總計六年,但就是在這六年裡宋朝所取得的成就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永恒的、光輝的印記,史稱“鹹平之治”。
在這六年裡,宋朝的土地耕種麵積由趙光義後期的三億畝增加至五億畝,這幾乎翻了一番,而人口數量也由太宗朝後期的四百萬戶增加至將近七百萬戶。此外,在這期間宋朝又實行了一係列的土地稅賦減免政策以讓百姓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同時又大量裁撤冗官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再又重新製定官員考核細則以澄清吏治。
此外,這幾年裡宋朝的經貿也達到了立國以來的巔峰水平從而一舉奠定了宋朝在中國所有封建王朝裡經濟霸主的地位。可是,我們需要明白的一個事實是——這一切的成果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取得的西北李繼遷不斷寇邊、遼國幾次大舉入侵、宋朝花費巨資動用數以十萬級的軍隊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蜀川叛亂、西北大旱及地震、中原大旱、黃河決口、兩浙大旱加瘟疫、民間盜匪叢生。
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趙恒和他的臣下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在曆史上與漢代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永徽之治並列於青史的盛世——鹹平之治。
呂端於公元998年(鹹平元年)就被罷相致仕,而呂蒙正則是在公元1001年(鹹平四年)才第三次出任宰相,那麼問題來了鹹平年間的那個一直掌理中樞的宋朝宰相是誰?李沆是也!
李沆的突然病故再加上之前呂蒙正的因病辭官,如此一來趙恒自然就等同於在突然之間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舉國的重擔也就此全部落在了他一個人的肩頭。對於正身處內憂外患之中的趙恒而言,他在李沆靈柩之前的悲慟和眼淚無疑是真誠且發自於肺腑。
世間隻聞天子笑,幾人能知君王愁?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北宋帝國興亡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