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什麼?”學生好奇詢問。
這怎麼還是一個問題?
獲得工資除了買東西,還能為了什麼?
“你們做了什麼而獲得工資,就是你們獲得工資的目的。”
伊凡教授歪了歪頭,看著有些懵神的學生,沒有再兜圈子,直言解釋道
“你們因為生產了商品而獲得了工資,之後又將獲得的工資,再去購買其他人生產的商品。
這個商品包括具體存在的商品實體、也包括各類服務性的商品虛體。
生產商品獲得工資購買商品再次生產商品再次獲得工資再次購買商品。
社會生活的經濟基本就是以此循環往複。”
說到這,學生們好像懵懂了一點,但又思索不到要領,繼而好奇心大起,渴望地注視伊凡教授。
“任何周期性的東西,時間就是最關鍵的一點。
不斷獲取工資又不斷購買商品,這樣周期性的經濟活動也不例外。
之前說了,一件商品的價值就看它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在經濟體量足夠大,簡略計算。
隻考慮絕大部分主流工人的勞動,不算能力過高的工人,也不計算能力過低的工人,和其他外在因素影響。
一件商品的價值,就看生產它花費了普通工人多少的時間。
這個時間的基準,可以定義為標準勞動時間。”
“可是教授,生產商品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其他的原材料、生產工具、生產場地等等這些東西。”
“嗬嗬~!”
對勤學好問的學生,哪怕問題沒有深度,伊凡教授也沒有嘲笑,依然耐心解釋道
“都是一樣的。
為生產商品而的原材料,配備的生產工具、準備的生產場地等等,這些事物本身也可以看做商品。
這些事物都需要工人花時間生產。
商品的生產工具,同樣也需要工人去花時間生產。”
“哦~,的確是這樣。”
台下的學生恍然。
任何非天然存在的人類造物,一定是花了工人的勞動時間。
甚至就算是大自然天然存在的原始材料,也需要工人花勞動時間去獲取。
解決學生的疑問,伊凡教授隨意理了理衣服的袖口,笑眯眯地舉例說道
“例如假定生產一件衣服,花了3位普通工人各1分鐘的標準勞動時間,那這件衣服的價值就是3分鐘。
將衣服換成電車、輪船、飛機,甚至服務性的商品虛體,也都是一樣的。
像商品標價1千的生存點、2千的消費點,這樣的數值都沒什麼意義。
真正衡量一件商品的價值,就是時間。
而獲取工資就是為了購買商品。
工人花費時間生產商品,再用獲得的工資,去買各類滿足自我需要的其他商品。
近似類比,工人的勞動報酬是多少,基本也就看,它到底可以換算成多少標準勞動時間。
工資的數值多少,1萬生存點,2萬消費點,這樣的數值都沒什麼意義。
你的工資能買了多少價值的商品,本質上就是看,它到底能買普通工人多少的標準勞動時間。
如此,和商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