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看似一片肅穆祥和,大臣們身著朝服,按部就班地彙報著各地的政務、民生諸事,可在這井然有序的表象之下,卻湧動著看不見的暗流,各方勢力正暗暗較勁,爭鬥的漩渦已然悄然成形。
丞相王大人,作為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一直秉持著以仁治國、休養生息的理念,深受先帝倚重,如今新帝登基,他也盼望著能繼續輔佐李承乾,讓大乾朝的江山更加穩固繁榮。這日下朝後,他並未即刻回府,而是將戶部尚書張大人請到了自己的書房。兩人相對而坐,王大人一臉凝重地說道“張大人,你也察覺到了吧,近來朝堂上的氣氛有些微妙啊。”張大人微微點頭,歎了口氣道“王大人所言極是,自皇上登基以來,各方心思都活絡了起來,尤其是在關乎國庫開支以及官員任免這兩件大事上,不同陣營的分歧愈發明顯了。”
原來,大乾朝如今麵臨著諸多事務需要耗費錢糧,一邊是邊疆的軍事防禦需不斷加強,以防周邊國家趁新帝初立有所異動;另一邊,後宮充盈以及諸多皇家用度、宮室修繕等事宜也都需要從國庫支取銀子。而戶部掌管著天下錢糧,這讓戶部尚書張大人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丞相王大人主張優先保障邊疆軍事,畢竟邊境安穩是國之根本,可這卻遭到了以吏部尚書李大人為首的另一派官員的反對。
吏部尚書李大人,出身世家大族,家族勢力在朝中盤根錯節,他更看重的是通過官員任免來鞏固自身以及家族的權勢,同時他覺得當下應先滿足後宮以及宮廷內部建設,以此來穩固皇家威嚴,讓天下臣民看到大乾朝依舊繁榮昌盛,至於邊疆之事,在他看來,隻要維持現狀即可,不必急於投入過多資源。這一觀點與王大人截然不同,兩派官員在朝堂上常常為此爭論不休,互不相讓。
今日早朝時,兵部侍郎上奏請求增加邊疆守軍的軍餉,以激勵士氣,確保邊境安全。王大人立刻表示讚同,還列舉了諸多周邊國家近期在邊境的小動作作為佐證,強調此事迫在眉睫。可還沒等兵部侍郎把話說完,李大人便站出來反駁道“王大人,如今國庫空虛,處處都需用錢,若一味地增加邊疆開支,那後宮諸多事宜、地方上的民生建設又該如何是好?再者,邊疆多年來也未曾有過大的戰事,這般貿然增加軍餉,怕是會讓將士們養成奢靡之風啊。”這話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支持王大人的官員們紛紛出言反駁,說邊疆局勢不容樂觀,切不可掉以輕心;而李大人一方也不甘示弱,細數著國內其他事務的重要性,兩方吵得不可開交,新帝李承乾坐在龍椅上,眉頭緊皺,看著下方爭吵的群臣,心中煩悶不已,卻也知曉這是關乎大乾朝發展的重要決策,不能輕易下論斷,便讓眾人先退下,容後再議。
下朝後,王大人與張大人商討著應對之策,王大人手撫胡須,目光深邃,緩緩說道“李大人此舉,看似為朝堂諸事考慮,實則是想借機擴充自家勢力啊。他主張優先滿足後宮等事務,那後續官員的任免必然會偏向他那一方的人,如此一來,朝堂之上,還哪有公平可言?”張大人麵露憂色,附和道“王大人說得沒錯,咱們得想個法子,不能讓他得逞啊。隻是這李大人在朝中黨羽眾多,想要扳倒他,絕非易事。”兩人正說著,王大人的親信管家前來稟報,說是在街上看到吏部尚書李大人府上的管家與幾位外地來的富商走得很近,行跡頗為可疑。王大人心中一動,覺得此事或許是個突破口,便吩咐管家繼續留意,暗中查探清楚,這不經意間發現的線索,就如同一個伏筆,不知後續會牽扯出怎樣的朝堂風雲。
而另一邊,李大人回到府上後,心情也並不輕鬆。他深知丞相王大人在朝中的威望,若是一直與他這般僵持下去,對自己也未必有利。他叫來自己的心腹謀士,問道“今日朝堂上的局勢,你也瞧見了,那王老頭甚是頑固,咱們得想個法子,讓皇上更傾向於咱們這邊的提議才好啊。”那謀士眼珠一轉,湊近李大人,壓低聲音說道“大人,聽聞太後近日對後宮諸事頗為上心,咱們不妨從太後那邊入手,若是能讓太後站在咱們這一邊,在皇上麵前說上幾句好話,說不定皇上會改變主意呢。”李大人聽了,微微點頭,覺得此計可行,可又顧慮重重,畢竟太後一向深居簡出,想要說動她也並非易事,這又為後續的朝堂爭鬥埋下了一個充滿變數的伏筆。
就在朝堂上的官員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和理念明爭暗鬥時,後宮之中的情況也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他們耳中。麗妃楊氏的家族與吏部尚書李大人素有往來,楊家也希望通過李大人在朝堂上的影響力,讓麗妃能在後宮更得寵,進而為家族謀取更多的好處;而蘇婉兒的父親則與丞相王大人交好,時常書信往來,探討朝堂與後宮之事,兩方的關聯就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將朝堂與後宮緊緊地交織在了一起,使得局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每一個決策、每一次爭鬥,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到整個大乾朝的穩定與發展,而這場朝堂與後宮共同演繹的風雲大戲,才剛剛拉開帷幕,後續的發展愈發令人拭目以待。
喜歡乾宮深帷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乾宮深帷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