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為提案發起人,不參與會議,反倒由研討會直接給出最終結論……
按照一般流程,不應該許秋作為主講人重點介紹他當下在人工血管領域的進度,列舉出各種難題,再給一個前景,最後讓專家組評估嗎?
脫離項目核心許秋,僅憑借專家組的判斷,真的沒問題麼。
許秋考慮到這點,給李明偉打去了電話。
嘟了兩下,接通了。
得知許秋的疑惑後,李明偉理所當然地道“參與評估的,都是各部門相關領域的特級專家。
此外,還有科研方向的一線科學家,中科院部分院士等。
絕對不會出現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
因此,專家組這邊肯定會給出最專業、合理的判斷,你不用擔心。”
許秋沉默。
他擔心的就是這個。
在場的專家,當然清楚“小口徑人工血管”的意義和地位,甚至,它代表了下一次心外介入革命的中心!
誰能率先研製出來,誰就將成為下一個小口徑人工血管時代的掌舵人。
但也正是因此,專家組更明白這項研究的難度究竟有多高。
它比拚的,不隻是科研團隊的專業知識、創新能力。
更是一個國家、一所科學院實力與底蘊的象征!
沒有許秋出場,“臨海大學研究所”和“人工血管禁區”這兩個詞聯係在一起,就像個笑話。
專家組最後會給這項提案打出多少分,批下來多少預算,還真不好說。
……
與此同時,協和一間明亮的會議室內,一場研討會即將召開。
一位位氣質與眾不同,或是眉頭緊鎖、或者溫和儒雅的老人落座。
能參加這場會議的,無一不是心外科、血管外科,以及人工血管研究領域的專家,其中還有兩位工程院院士,都是動一動腳行業抖三抖的人物。
陳院士、林協兩人作為大賽的考官,也參與了進來。
不過他們隻能當旁聽,不能主導研討會的決策。
咚咚咚——
主持人站了起來,正是上午時分揭曉最終獎勵的大夏衛健委主任。
他在人工血管領域了解不多,因此簡單說了二十分鐘的開場白,就把會場指揮交到了業內專家楊晨曦手中。
“諸位……”
楊晨曦站起來,眾人的注意力才總算是集中了起來。
“人工血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小口徑人工血管,更是大夏以至於國際社會的熱點研究方向。
它也將直接影響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涵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外周血管旁路移植、缺損大於兩厘米的血管創傷以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等等臨床細分領域……”
不少行業大佬,陳院士以及另外兩位中科院院士都點點頭。
人造物,肯定將會是未來醫學的主要方向。
不論是器官移植的3d打印,還是骨骼重建的假體技術,還有各種瓣膜疾病等等,前沿領域基本都跟科技、人造材料密不可分。
人工血管自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