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老人正是宋院士,他此次參加國家科技技術獎,也是帶了重磅成果來的。
正是與魔都聯影醫療、中科院鵬城先進技術研究院、大夏人民軍隊總院、複旦大學複述中山醫院等共同研發的《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製與產業化》!
宋院士正是主導人。
這個成果的意義也非常大。
磁共振一直是臨床影像診斷的必備工具,而高場強磁共振則能為腦科學等重大前沿科研、更精細的腦結構和腦功能成像。
在此之前,掌握磁共振全部核心部件技術的公司全球僅僅有兩家。
以往,大夏無法掌握這項卡脖子技術,國產磁共振設備隻能占據中低端市場,多分布在縣醫院、社區醫院等地方。
協和華西等頂尖醫院其實也有國產設備,但……那是上頭強製的指標。
臨床醫生使用起來相當不順手,速度慢、精度低,怨聲載道。
而宋院士帶著多學科團隊攻堅十餘年,今天終於走出了這條最艱難的路,徹底帶著國產磁共振從中低端邁入高端!
可以說,宋院士的成果,也是競爭此次特等獎的有力人選。
醫學背景出身的他,自然也對這款臨海小血管的意義,有著最為直觀的了解。
“幾個月前,臨海小血管還不能做到這一步……這是幾個月的改良成果?”
宋院士人都傻了。
他們背靠魔都、鵬城兩個超級大都市,手裡頭更是一堆中科院人才,步履維艱地推進了十幾年,才做到今天這一步。
尤其是後續的完善,更是殫精竭慮。
然而,
許秋這款臨海小血管才推出幾個月,還沒等通過醫械上市審核,在臨床試驗階段就又進行了深度優化,逼近理論上的完美小血管!
人比人,氣死人!
其餘的幾名院士,也意識到了這恐怖的改良能力,他們或許都低估了臨海小血管將有的曆史地位。
或許,它不隻是開創者。
極有可能也將是貫徹小血管,乃至於微血管時代、繞不開的核心技術!
“97分!”
“我也給97分!”
評委們振奮不已。
中科院院長神色更是掩飾不住的激動。
這小子,是沈華、陳院士、戴院士他們都叮囑過要特殊關照的。
就目前這能力,還需要照顧?
所有人都以為許秋帶來的是臨海小血管。
結果,他直接帶來了一係列差異化的小血管亞型,細化到了每一種疾病,適應症比行業巨頭邁柯維、泰爾茂還要清晰。
台上的許秋聽到打分,沉默了。
他默默地從顯微鏡下移開目光,道“還沒完……”
眾評委臉色一僵。
這還沒完?
光是差異化亞型,就足以憑借背後的廣闊市場問鼎特等獎了啊!
“你繼續!”中科院院長站起來,口乾舌燥地說道。
會場的人也是充滿期待,他們想看看,這位來自臨海小城的天才還有什麼成果。
……
“臨海小血管已經趨於完善。
各種亞型,也拓寬了手術指征,為臨床醫生了更豐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