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病程。
按照家屬的說法,這不是患兒第一次因為耳朵問題住院。
一年前,也就是病人兩歲的時候,她就因為耳朵流膿住過院。
當時診斷的就是中耳炎,醫院給開了頭孢羥氨苄,以及常規的非甾體類藥物。
這個用藥方案……
許秋沉默了一下,問道“小診所看的?”
家屬有些驚訝,道“親戚推薦的一家私人診所,醫生據說是三甲醫院退下來的,六十多歲的老專家了。”
老專家?
許秋算是聽明白了。
一般而言,診所的坐診醫生,但凡是個職位的,都會寫上之前是副主任、主任醫師。
隻有退休前還是主治醫生,才有可能用上“老專家”這種宣傳語。
倒不是說診所就不一定沒有高手。
隻是……這年頭還用頭孢羥氨苄的,不說以前的醫術如何,至少他對於當下的臨床敏感性欠佳。
譬如兒童的急性中耳炎。
早些年,頭孢羥氨苄的確是一線用藥,也是最常用的藥物,但近兩年隨著耐藥細菌不斷增加,該藥的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以及細菌清除率等等都比較低。
遠遠不如預期理想。
因而,目前臨床更喜歡用的是三代頭孢菌素。
而且他還少用了幾種藥。
兒童的中耳炎和其他年齡的病人不同的一點在於,兒童的聽力結構仍在發育之中,不是治好就可以,還得避免疾病對患兒的發育造成影響。
因此,為了保護聽力,有經驗的兒科醫生都會用上阿莫西林或者是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這也是隻有兒科醫生知道的細節。
其他科室的醫生,即便知道兒童正處於發育階段,需要用藥保護,恐怕也不知道該如何對症配藥。
“後來呢?”許秋繼續問道。
聞言,家屬眉宇鬱結愁緒,歎氣道“我家女兒聽力不好,所以學說話很晚,年初才會說些簡單的句子。
“不過入了門之後就快上很多了。
“就是這一次,她開始頻繁抓自己的耳朵,我一問才知道,她一直覺得很吵……”
很吵?
許秋想了想,立刻就明白了過來。
患兒口中的“很吵”,基本上就是指長時間耳鳴了。
等等……
許秋突然捕捉到了關鍵詞,“一直很吵?”
家屬心疼地道“是啊,以前她不會說話,我們一直覺得她沒事。
“問起來才知道,原來她的耳朵就沒有清淨過。
“其實仔細想想還是能發現一些端倪的,以前我們叫她,或者是和她說話,她基本上都沒什麼反應,隻有麵對麵跟她講話她才會給點回應。
“之前我們覺得她是耳朵本來就不好,助聽器效果也不怎麼樣,但現在想來……其實是她聽到的聲音太多太雜了,根本辨認不出我們的聲音。”
說到此處,患兒的母親聲淚俱下,已經開始低聲啜泣。
許秋心裡也升起一絲同情。
患兒經曆的世界,大概就是把一個百分之百音量的藍牙耳機放在耳邊,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正常生活。
有幾個人能承受得住這種折磨?
“持續存在?”
許秋陷入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