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豔陽高照,太陽火辣辣的射下來。
林振升頭上頂著鬥笠,即使頭上捂得都是汗,也不願意摘下來。
玉米最先成熟,也就預示著搶收正式開始。
前一秒還在嘻嘻哈哈吃喝打趣,下一秒所有人同一時間進入工作狀態,該乾嘛乾嘛,全部忙碌起來。
玉米還沒有采收完畢,小麥和胡蘿卜相繼成熟。
大排車還沒有前往伐木場,當場就被優先征用了。四輛車飛馳在東路上,一遍一遍來回向領地內運送貨物,可以說是,一時間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天邊也在逐漸泛紅。
一百畝地可算是搞定了。
然而這還不算完,公民們簡單吃口飯,開始圍在林振升木屋門口扒苞米。
直到夜幕降臨,星空萬裡,依舊沒有乾完。
此時林振升身體乏累,公民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明日的效率,現在隻能作罷。
次日,天氣依舊好好。
接著乾。
玉米棒很快就處理好了,林振升收入倉庫看了眼,正正好好五噸。
回想之前大動作翻地,各種肥料向裡添加,營養嗷嗷夠用的情況下,即使如此也沒有出現增產,看來【沙塵暴風】對土地的影響還是蠻大的。
農業,是真的靠老天爺吃飯。
很快,他又將玉米棒全部取出,同時也拿出了新製造出來的改良款木質手動玉米脫粒機。
原木色,一百二乘六十乘六十厘米的大箱子。
一個公民向大漏鬥裡倒玉米棒,另一個公民踩側麵的腳踏機。
經過不知道什麼原理的處理方式,最下的兩個口一個出玉米粒,另一個出玉米棒芯。
這個東西好啊,效率是之前那台的不知道多少倍,脫起粒來,那叫一個乾淨利落。
很快啊。
還沒有到中午,五噸玉米全部脫粒完成,林振升收之入庫。但玉米棒芯並沒有收起來,而是讓廚子把它們堆在領地食堂房後麵,充當柴火。
廚房一直燒木頭,著實有點奢侈啦。
東路上已經有石柱在上麵翻滾,對小麥進行二次處理,估計中午就能搞定,到時候在統計數量。
反而胡蘿卜的產量極為可觀,二千三百公斤,也就是23噸。
如果不出林振升所料,這應該是唯一增產的農作物。
取出一部分,堆積在領地食堂的後廚一角,以便廚子使用,至於地下室糧倉,裡麵的物資自然不可能有缺。
一上午的時間飛速而過,到了中午林振升也拿到了小麥粉的產量,一千八百公斤。
18噸。
這可是三十畝地的總產量,按理說至少能出三噸小麥,然而現在平均每畝減產四十公斤。
這可太傷了。
林振升領地也就九十來個人,一天往死吃也吃不了多少,減不減產都不會有任何影響,更何況林振升還有庫存,好幾噸。
但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裡麵有句話說的好,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啥意思呢?
就是說處於安全環境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危險,考慮到危險就會有所準備,事先有了準備就可避免禍患。
如果未來有一天,地裡一毛不拔了,產能為零,林振升該怎麼辦?
比如突然下大雨,特彆特彆大的那種雨,但不發水不淹人,就是地裡全都是水,走到哪都吧唧吧唧的,而且天上還沒有太陽。這種情況持續三周,林振升兜裡有再多庫存,也夠領地所有人消耗。
這波小麥減產算是給林振升敲響一個警鐘。
不能光靠著種地。
多方麵發展,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