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過後,陳舒突然閒了下來,沒有九月份那麼忙碌了。
她的新故事也構思好了,這回準備寫一個小孩子的故事。
這樣說不太準確。
應該說是適合小孩子看的故事。
這還是國慶節那天,石頭給她的啟發。
當時石頭抱著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小人書在看。
吳春杏說,石頭經常給她講這個故事,弄得她都知道很多細節了。
陳舒想,也許她除了大伯那條路,還能走其他路線。
她可以走小孩子路線。
不排除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
但大多數家長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
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孩子看的東西他們有可能會先看一遍,做到心裡有數。
就算他們不看,在小孩子不停地念叨之下,他們也會了解一些。
要是都像吳春杏一樣,孩子看的東西,家長能倒背如流那就更好了。
這樣的話,她的目的就達到了。
因為石頭看的是《西遊記》,而《西遊記》也確實是家喻戶曉的程度。
陳舒本來想,要不要和《西遊記》一樣,引入動物,或者是用動物為原型,來寫這個故事。
後來,這個想法被她否定了。
因為動物和人的習性不太一樣,如果用動物的話,就不是很好帶入一些人的特征。
最後她還是決定以人的視角來寫,考慮到他們那裡的洪災,陳舒把主角的家也設定在了小山村。
一家四口。
爸爸,媽媽,子女。
她確實有一些執念,希望他們一家四口從這場災難中挺過來。
主人公們就是她的一個寄托,對生的寄托。
動物的元素她也沒完全舍棄掉。
主人公一家養了一條獵犬,經常和爸爸一起上山打獵,幫了爸爸不少忙。
於是,十月份,陳舒就在寫作中度過。
閒暇的時候,還把小包被給做好了,又買了一些東西,打包成包裹給她娘寄了回去。
還寄了封信,讓她娘幫忙在她姐和二堂嫂生孩子後送禮。
期間,編輯也把上個月底陳舒寄出去的稿子的稿費郵寄過來了。
陳舒在編輯寄過來的信裡麵找到一張一尺的布票,還給了吳春杏。
轉眼就進入了十一月,這天中午,陳舒在家裡做飯。
早上她去買菜的時候,路過肉攤,看到上麵還有一條大筒骨,她就買了回來。
剛好現在天氣冷了,煲點湯喝暖暖胃。
湯裡陳舒加了山藥和紅棗,足足燉了兩個多小時,喝起來很鮮美。
陳舒捧著碗,坐在堂屋門口,看著菜地裡的大白菜,喝著自己的湯,悠閒得不行。
喝著喝著,陳舒手中的碗從嘴邊移開。
她上個月是什麼時候來的例假來著?
陳舒把碗放在一邊,掰著手指算了算,她九月十五的時候好像還來例假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