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點吧!”話如同長音而落。
讓整個比賽的現場沉默了,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沉默了。
而那評委席上的約瑟爾夫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站起來了。
不知何時,他眼底泛出了熱淚。
陳哲宇的這一首仿佛帶他回顧了他們鵝國的抗爭
熱烈而且殘酷
他敗了!
當陳哲宇念完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已經失敗了。
甚至不用評判,甚至不用大眾的點評,他就知道自己已經輸給了這個16歲的少年。
而且是輸得很徹底。
如果他的那一首詩句說的是對國家的哀思。
那麼陳哲宇的這樣的一首詩句說的就是淋漓儘致了地展現了暴風雨來臨時的海天景象和海燕英勇無畏的形象。
那先驅不朽和國家奮勇的抗爭精神。
那是不屈,那是大無畏的鬥爭!
而他的散文詩的這一份哀歎和不滿在這一首《海燕》的下麵顯得如此的不堪和渺小。
《海燕》的那份精神,那份思想,已經是完完全全的將他碾壓了。
在完完全全地感受《海燕》的那一份淩厲和熱血之後。
他開始感受到了那一份失敗和挫敗。
但是卻不是對輸給陳哲宇的那一份失敗和挫敗。
而是對於自己這麼多年以來的失敗和挫敗。
對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的詩句就已經開始趨向於“哀思”,趨向於“老氣”和“保守”!
仿佛時光和地位在給予他一定的榮耀之後,也是帶走了他青春時候的淩厲和不屈。
世道更是讓他的詩句不斷的趨向於保守,趨向於“文氣”。
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沒有年少時候的感覺,沒有了那個時候勇氣和鋒芒。
他開始擔心自己的散文詩出錯,開始擔心自己的散文詩落入下乘,甚至在獲取到地位和榮耀之後,開始擔心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超越他。
以至於他都沒有發覺自己已經開始慢慢的退步,思想慢慢的禁錮。
看是變成了那種倚老賣老的人。
而在今天被陳哲宇的這一首《海燕》徹底地打破。
約瑟爾夫看著台上的陳哲宇,他仿佛看見了自己年少的樣子,看見了那個不羈的模樣。
看見了那個拿起諾貝爾文學獎,無比自豪的自己。
好像那一刻,自己不比此時的陳哲宇差多少。
旁邊的幾個評委也是知道這一場比賽的結果。
當最後一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吧!”那一句話出來之後,他們就知道這樣的一場勝利最後是屬於誰的了。
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那一份散文詩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