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古玩,“古”字為先。
能被人收藏,不僅是因為古玩值錢,還因為古玩身上自帶的曆史和文化印記。
這種印記,來源於各朝各代,盛行的文化和審美潮流,以及它們本身主人的風流韻事,還用製作它們的工匠的精致手藝。
也因此,鑒定古董,一定會從這幾方麵著手。
先是定型。
看古玩的形狀型製。
曆朝曆代,古董多不勝數,卻都有跡可循,都是從更遠古的時代,一代代流傳、改良,推陳出新,直至完美符合那一時代的人的審美,方才盛行開來,在那一時代就變得有價值。
因此,哪怕同一項的古董,各朝各代,都會有細微的差距。
陶器和瓷器,並稱陶瓷。
其中瓷器更加精美,現世之後,就一直受人追捧,因此在古玩一行,比陶器價值更高。
可若論起源,陶器更加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比商周更加渺遠。
這其中,泥陶福娃,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無錫惠山泥人中的大阿福。
大阿福乃無錫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原型乃當地傳說中降妖除害的“沙孩兒”,其胖嘟嘟,笑嘻嘻的孩子心想,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製作工藝十分講究,被稱為“三份胚子七分畫”。
因其討喜的相貌,一經出現,便受到民間喜愛。
曆朝曆代,都有人收藏。
隨著時代的變遷,更是從一開始的降妖鎮宅,發展出諸如添子、添福、辟邪等內含。
眼前這尊泥陶福娃,便是最傳統的“大阿福”。
它身上,還有“古”的痕跡。
若是一般的鑒定師,或許會認為,這就是最開始那批無錫惠山泥人。
可我卻輕易看出其上的破綻。
這第一個破綻,便是工藝!
雖說模仿得惟妙惟肖,工藝卻做不得假。
古今之間,工藝並不相同。
一來,古時候戰亂頻發,許多能工巧匠,在當時又身份不高,不受重視,傳承隻能依靠手把手的教,口口相傳。
一旦中間突遭變故,一門工藝就會失傳。
另一方麵,工具也不相同,現代各種工具更為發達,製作陶器更加簡單。卻也因此,造就了工藝與古人不同。
哪怕一部分人,刻意仿古,追求純粹的人工。
可……
新的就是新的。
其後是落款。
所謂落款,又有四種不同形式。
其一,便是印章,常見與各種瓷器底部。瓷器燒製好後,會依據器形、質地,釉色、花紋的區彆,判斷優劣,劃分成不同的規格。
規格最上等,作為禦用。第二等,用作出口,或通過海貿,出口海外,或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銷往中東。到第三等,才會在國土內銷售。
而依據規格的不同,落款印章也不一樣。有名工匠出品,便會留下私章。規格最上等,會留下製作窯口的名字,譬如鼎鼎有名的“景德鎮瓷器”。
不僅要留下篆書印章,若為禦用,還要留下年號。
譬如在“景德鎮瓷器”的篆書印章外,留下“某某年號某某年製”的小章。
除了印章,還有銘刻。
這種落款,多見於金銀玉器,或是竹木漆器。
這第三種,便是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