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台下不止有各國代表,其他諸子百家的人進行爭辯,一點一點的晉級參賽。
當然,各位代表也必須要進行晉級。
銅雀台上,紂王說
“不知曹某人安排的主持人是誰”
曹操說
"是我最後一個兒子,曹植”
其他諸侯王紛紛討論的“你說他就是寫洛神賦的”
紂王聽聞曹操的話,眉頭微挑,露出一絲好奇的神色。
他緩緩道“哦?原來是曹植公子,能寫出《洛神賦》這般傳世之作的人,果然非同一般。”
其他諸侯王也紛紛點頭附和,有的讚歎道
“曹植公子的文采真是令人欽佩啊!那《洛神賦》我等也曾拜讀,實在是妙不可言。”
有的則表示“能在此見到如此才子,真是不虛此行。”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曹植邁步走上前來,向紂王和其他諸侯王行禮道
“各位國君過譽了,曹植不過是一介書生,今日能主持這場盛會,實感榮幸。”
他的話語謙遜而得體,既展現了他的風度,又表達了對各國代表的尊重。
紂王看著曹植,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笑道“曹植公子不必謙虛,你的才華早已傳遍天下。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曹植微微一笑,回應道“紂王謬讚了。今日我們齊聚一堂,是為了共同探討治國之道,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友誼。希望各位國君能夠暢所欲言,共同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隨著曹植的話音落下,銅雀台上的氣氛變得更加熱烈起來。
唐王李世民,彆讓曹植在自己身旁來有話跟他說
王羲之並開口說道
"曹植公子,唐王有請”
曹子建走了過來
見李世明悄悄的在他耳朵裡說著
"不知曹植兄可有參賽名單"
曹植聞言,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份精致的竹簡,遞給李世民。他低聲說道
“唐王殿下,這是參賽名單,上麵詳細記錄了各國代表及諸子百家學者的姓名與背景。”
李世民接過竹簡,目光迅速掃過名單上的每一個名字,心中暗自點頭。
他對曹植的細致和周到感到滿意,同時也對即將開始的辯論賽充滿了期待。
“曹植兄,這份名單整理得極為詳儘,看來你對此次盛會也是煞費苦心啊。”李世民讚歎道。
曹植謙遜地回應“唐王殿下過譽了,這不過是臣應儘的職責。臣相信,通過這場辯論賽,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各國的文化和政治理念,為未來的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點頭表示讚同,隨後他站起身來,向在場的所有人宣布
“各位國君、各位學者,今日我們齊聚一堂,是為了共同探討治國之道,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友誼。現在,我宣布銅雀台上的辯論賽正式開始!”
各國代表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而曹植則以其敏銳的思維和出色的口才,巧妙地引導著討論的方向,使得這場盛會充滿了智慧與激情。
銅雀台下的辯論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國代表和未成為各國代表的人,諸子百家的學者們紛紛展示自己的智慧與才華。
他們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展開激烈的討論,試圖通過辯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曹植作為主持人,他不僅要引導辯論的方向,還要確保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發言。他時而提問,時而點評,時而引導大家深入探討某個問題。
他的言辭犀利而又不失風度,贏得了在場眾人的尊重和讚賞。隨著辯論的深入,各國代表逐漸展現出各自的特色和優勢。
楚國的代表屈原以其深厚的文學造詣和對國家事務的獨到見解脫穎而出;
秦國的代表則以其嚴謹的邏輯和強大的說服力讓人印象深刻;
齊國的代表則以其廣博的知識和靈活的思維贏得了眾人的青睞。
而諸子百家的學者們也不甘示弱,他們或引用經典,或提出新穎的觀點,試圖在這場智慧的較量中占據一席之地。
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無為而治、儒家的仁政民本等思想都在辯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碰撞。
晉級賽當日,銅雀台周圍圍滿了觀眾,眾人翹首以待這更為精彩的對決。曹植依然氣定神閒地站於台中,宣布比賽規則。
這一次的辯題更加複雜深奧,涉及治國理念與民生百態的平衡。
屈原率先開口,他聲音激昂,如江水滔滔不絕,闡述楚國以文治推動民生發展的理念。
秦國代表則沉穩應對,以秦國律法嚴明為例,論證法治才是保障民生的根基。齊國代表卻另辟蹊徑,大談教育對於提升國民素質從而影響治國和民生的重要性。
諸子百家的學者們也各顯神通。墨家學者強調平等互助對社會和諧的作用,道家學者主張順應自然規律讓百姓休養生息,儒家學者則力主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關鍵意義。
曹植認真傾聽每個人的發言,不時露出讚許的神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然而就在辯論漸入高潮之時,台下突然傳來一陣喧嘩。
原來是一位年輕書生,他聲稱有與眾不同的觀點要表達,這個意外之人的闖入將會給這場晉級賽帶來怎樣意想不到的變數呢?
最終,經過數輪激烈的辯論,幾位表現最為出色的代表和學者脫穎而出,他們將進入下一輪的晉級賽。
曹植麵帶微笑,作為主持人站在銅雀台中央旁,他那儒雅的氣質和自信的神態吸引著在場所有人的目光。
隻見他輕輕抬起手,示意台下喧鬨的觀眾們安靜下來。
隨後,曹植將目光轉向了那位年輕的書生,眼中透露出一絲期待與鼓勵。
他微笑著對書生說道“好啦,既然如此,那就請上台來,讓我們一起聽聽您對於‘君民並耕’這一話題的高見吧。”
聽到曹植的邀請,書生不慌不忙地站起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