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字大章,不好拆,一起發)
去唄。
還能怎麼辦?
幽州現在一點油水都沒有,並州的距離又太遠。
唯一被寄予厚望的劉虞,也托病不見了。
這寒冬臘月的草原上,連樹皮都沒得吃。
眾大人商議了半天,實在是沒有辦法,隻能收拾收拾,帶了些隨從往漁陽去了。
一行百餘人來到漁陽,在太守府外求見。
張新接到通報,將魁頭、扶羅韓和騫曼安排在門口指認,防止鮮卑人偷梁換柱。
眾人見到魁頭等人,心中不由升起兔死狐悲之感。
尤其是步度根,他這一輩的堂兄弟四人,一下就被張新抓了仨,心中更是五味雜陳。
鮮卑啥時候成這樣了?
今年來幽州之前還好好的,怎麼突然間就不行了?
指認完畢,沒有問題,眾人被帶到正堂。
張新高坐主位,身側是典韋侍立。
蔡邕坐在下首,兩側皆是郡府吏員,又有甲士護衛。
他們都來見證這曆史性的一刻。
步度根心中忐忑,率領一眾大人走進正堂,單膝下跪。
“我等遵從明將軍召喚而來,拜見明將軍。”
身後的鮮卑大人也跪了。
他們帶來的隨從,也跪在門外。
蔡邕見此場景,不由撫須微笑,吏員們也不自覺的挺起了胸膛。
一番沒有營養的廢話過後,步度根進入正題。
“我等願意臣服明將軍,懇請明將軍大發慈悲,賜予糧食、開辦互市。”
“不是臣服我,當臣服大漢才是。”張新糾正道。
蔡邕還在呢。
其實在張新原本的計劃中,是沒有這一環的。
原本的計劃是,在破壞完鮮卑人的生存物資後,把守住幾個關鍵的關隘,坐山觀虎鬥就是了。
反正左豹和關羽都有他給的公文,隨便找個關隘就能入關,回師肯定沒問題。
等到哪個邑落頂不住了,他就高價賣點糧草過去。
鮮卑人在關外彼此廝殺,他在關內躺著賺錢,簡直就是雙贏。
打著打著,鮮卑就該徹底分裂了。
估摸著到那時,幽州百姓也該開始春耕了。
到時候他就把騫曼放回去,再扶植幾個反對騫曼的人,就能像之前製衡烏桓那樣,將鮮卑給控製住。
可自從知道蔡邕要來漁陽擔任長史後,張新便更改了計劃。
於是在鮮卑人派遣使者來後,他便提出,要這些大人親自前來漁陽。
當世大儒在前,豈能不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的刷一波名望?
“是是是。”步度根連連點頭,“是臣服大漢,生生世世,永不複叛!”
“嗯”張新點點頭,“你們的誠意,我感受到了。”
步度根大喜,但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聽到了張新的“不過”。
“不過”
張新話鋒一轉,笑眯眯的說道“既然你們願意臣服大漢,那是不是該表示一下?”
“表示?”
步度根一愣,隨後覺得張新這是在要好處,連忙苦著臉道“我等現在連糧食都沒了實,實在是沒有什麼能夠孝敬明將軍的。”
“要不”
步度根想了一會,說道“小人還有一妹,若蒙將軍不齊,願獻與將軍。”
“我要你妹子作甚?”張新翻了個白眼,“我是說,你們臣服大漢,難道不該向朝廷表示一下誠意嗎?”
“如何表示?”
這次步度根學乖了,沒有擅自揣測,而是直接問道。
“你們去雒陽請罪吧。”張新淡淡道“說句實話,爾等寇掠幽州數十載,我並不想就這麼放過你們。”
步度根等人麵色大變。
還沒說話,張新就站起身來,向雒陽的方向拱了拱手。
“然而當今天子聖明仁德,不喜殺戮,我不好擅專,隻能請你們去雒陽向天子請罪了。”
“這”
眾大人麵麵相覷。
去雒陽?
開什麼玩笑!
步度根很想站起來罵人,但看到周圍手按腰刀的甲士,又忍了下來。
他們在進來時都被搜過身,身上是一件鐵器都沒有。
堂中一時寂靜無聲。
張新見此繼續說道“放心,天子仁德,隻要你們誠心請罪,天子不會把你們怎麼樣的。”
“隻要天子能夠赦免你們的罪過,我這邊即刻開關運糧。”
“諸位大人也不想部眾沒飯吃吧?”
等了一會,還是沒人說話,張新又道“怎麼,你們不願?”
眾大人眼神交流了一番,最後將目光定在了步度根身上。
步度根隻能硬著頭皮道“非是我等不願,隻是幽州距離雒陽兩千裡”
“連請罪都不肯,爾等誠意何在?”張新打斷道“就這樣,讓我如何相信爾等是真心臣服於大漢?”
張新搖搖頭,大聲道“送客!”
說完,便要往後院走去。
“明將軍!”
步度根連忙叫住,叩首道“非是我等不願,而是雒陽距離幽州實在遙遠,來回四五千裡,若是明將軍一定要天子赦免才肯放糧,恐怕部眾早就餓死了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原來爾等是擔心這個。”
張新返身說道“這樣吧,願意去雒陽請罪的,我放糧給他的部眾,不願意去的,便請自行回去吧,我也不難為你們。”
其實按照他的想法,哪有這麼麻煩。
隻要這些大人敢來,他就敢把人全都抓了直接送去雒陽。
這次出擊,算上左豹和關羽那邊的斬獲,這一戰漢軍總共殺了鮮卑大概兩萬五千人。
再加上這數十個大人,一股腦的全捆了給皇帝送過去,這名望不得刷的盆滿缽滿?
這麼大的軍功,封個列侯絕對綽綽有餘了。
但蔡邕卻給了他一卷竹簡。
張新回去以後打開一看,是漢初名臣賈誼的《過秦論》。
《過秦論》的核心觀點,便是秦以詐力取天下,又用詐力守天下,故二世而亡。
這與後世蘇軾的《諸葛亮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漢也。
聯想到《諸葛亮論》,張新便明白,蔡邕這是在提醒他你既然已經用詐計擒了魁頭等人,逼迫鮮卑來降,這種時候該表現一下你的仁義了。
隻用詐計,不能長久。
於是便有了今天堂上的這一幕。
你們來請降,我很歡迎,但我一個臣子,不能擅自接受,這很合理吧?
既然如此,我要求你們到雒陽給皇帝請罪,這不過分吧?
如果你們不願意去,那就不是真心請降,我不放糧,誰也挑不出毛病。
如果願意去,那我就放糧。
你看,皇帝還沒赦免你們的罪過,我就先替你們養起了部眾,這夠仁義了吧?
結果都是把人弄到雒陽去請功,隻是做法稍微那麼一變,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區彆。
聽到張新的話,諸位大人頓時炸開了鍋。
有願意去的,有不願去的。
張新也不著急,就這麼靜靜看著他們爭論。
見爭的差不多了,張新把顧雍叫了過來,高聲說道“勞煩元歎記錄一下,願意去雒陽的大人,登記一下他們邑落的位置,稍後把糧送過去,不願意去的大人,你們現在可以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