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襲來時,大家瞬間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
百姓們匆匆忙忙之下,組成的防禦陣型,在騎兵猛烈的衝擊之下,一切的努力都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這些沒有經過訓練,現在又恐慌的百姓,平日裡隻是樸實的農民、工匠和商販,他們手中僅有簡陋的農具作為武器,又怎能抵擋得住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
他們匆忙組成的防線瞬間被衝垮,原本就不夠堅定的抵抗意誌在這一刻徹底崩潰。
人們四散奔逃,互相推搡踩踏,場麵混亂不堪。
曾經試圖團結起來的力量,此刻猶如一盤散沙。
首領們儘管奮力抵抗,卻也無法改變這潰敗的局麵,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同伴一個個倒下,心中充滿了絕望和悲憤。
這樣慘絕人寰的屠殺,在整個封地內時常發生,百姓們都沉浸在深深的恐懼和悲痛之中,對李逸雲的仇恨也達到了。
很多人得知消息後偃旗息鼓,帶著親人和糧食逃到了大山深處,以避其鋒芒。
幾天的時間裡,這些騎兵四處奔波,被屠殺的百姓已經達到兩萬餘人,大多數都是青壯,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也有老人,孩子和婦人。
這次由百姓們自發組織的反抗,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裡……
當朝廷得知李逸雲封地出現的情況後,朝堂之上卻並未如往常般迅速展開激烈的討論與決策。
隻因為當今皇帝病重,纏綿病榻,如今是由太子監國,還有皇後娘娘共同負責國家大事。
皇宮內,皇帝躺在寢宮的床上,麵色蒼白,氣息微弱,已無力處理這紛繁複雜的政務。
而在朝堂之上,太子年輕稚嫩,麵對如此棘手的狀況,略顯慌亂與無措。
皇後娘娘雖端莊威嚴,有著處變不驚的氣度,但畢竟身處後宮多年,對政務的處理也並非得心應手。
當封地暴亂的消息傳來,太子和皇後娘娘皆是一驚。
皇後娘娘微微皺眉,目光中透著憂慮,對太子說道“皇兒,此事非同小可,當謹慎處理才是。”
太子點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母後,兒臣明白。
隻是這李逸雲封地之事,該如何決斷,還需從長計議。”
隨後,他們召集了朝中重臣,包括左右丞相,太子太傅,鎮國大將軍等,共同商議應對之策。
但在商議過程中,各方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應當以安撫為主,有人則主張強硬鎮壓。
在這場緊張的商議中,朝堂上的氣氛愈發凝重。
太子緊鎖眉頭,認真傾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努力想要從中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
皇後娘娘則端坐在一旁,神色莊重,目光堅定而又審慎。
一位大臣拱手說道“太子殿下,皇後娘娘,依臣之見,當務之急是派遣使者前往封地,了解實情,安撫百姓,切不可貿然動兵,以免激起更大的民憤。”
另一位大臣卻立刻反駁道“此言差矣!暴亂之事若不迅速鎮壓,恐會蔓延至其他地區,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麵。應當立刻調兵遣將,以雷霆之勢平定叛亂。”
太子猶豫了片刻,說道“兩方所言皆有道理,但動兵之事事關重大,還需慎重考慮,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想跟二哥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