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王績和王通_答題:從始皇開始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答題:從始皇開始 > 第113章 王績和王通

第113章 王績和王通(1 / 1)

王績(585年—644年),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人。他是中國唐代詩人,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大詩人王勃的叔祖。

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朝大業年間,他因品德高尚和清正廉潔被推薦,擔任秘書省的正字官,後來還做過六合縣的縣丞。但他性格孤傲,酷愛飲酒,經常因此受到責難。當時天下大亂,王績借口生病,辭官回到家鄉。之後,他在中原、吳、越等地流浪。

到了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他又被召回朝廷,擔任門下省的待詔,朝廷特彆允許他每天可以喝一鬥酒,因此人們稱他為“鬥酒學士”。貞觀四年(630年),因為他的哥哥王凝得罪了朝廷大臣,王氏兄弟都受到了排擠,王績再次借口生病回到家鄉。貞觀十一年(637年),因為家裡貧困,他又出來做官,成為了大樂丞。但不到兩年,他又辭官回到家鄉,親自耕種田地。

王績在文學上繼承了阮籍、陶潛以及庾信的傳統,用詩歌表達情感和誌向,同時也受到薛道衡、盧思道、楊素的影響。他喜歡寫飲酒和田園生活的詩篇,以此抒發才華未被認可的失落感。他的詩歌風格樸實清新,語言寧靜自然,摒棄了梁陳時期的浮華雕琢,為當時的詩歌帶來了新的風尚。其《野望》和《秋夜喜遇王處士》兩首詩最為著名,《野望》是早期出現的成熟的五言律詩之一。他還著有《醉鄉記》《自撰墓誌銘》《五鬥先生傳》等作品。王績被後世譽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在中國的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通(公元584—617年),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人,是隋代大儒、思想家、教育家。其孫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曆

早年求學有成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學熏陶,讀書勤奮,對儒學經典鑽研極深。他曾向多位名師學習,精習《詩》《書》《禮》《樂》《春秋》等經典,十五歲時學業已有小成。

仕途坎坷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101novel.com歲的王通到長安見隋文帝,提出“太平十二策”,但未被采納。後經同鄉薛道衡推薦,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等職,不久後棄官歸隱。隋朝廷曾四度征召,他始終不仕。

講學著書歸鄉後,王通於家鄉北山白牛溪聚徒講學,弟子眾多,時稱“河汾門下”,他還被尊為“王孔子”。他用九年的時間鑽研六經,撰《續六經》。大業十三年(617年),王通病逝於龍門縣萬春鄉甘澤裡第,弟子私諡為“文中子”。

2學術思想

哲學思想

天人論認為天、地、人三才相分,都是物質實體,地位同等,但在對待具體事物時,三者地位有主次之分。天是元氣,地是有形之物,人是有認識、思維和理性的動物。他用“中道”的哲學方法論否定了傳統“天人感應論”中“天”的權威。

道論主張有一個統一的道,支配天地人的運動,即《易經》所昭示的道。道有作為規律的道和作為最高價值的道兩重含義,人與道的關係在不同情況下有所不同。

心性論認為性為“五常之本”,性本善,惡的可能性包含在情中,提出“以性製情”的理論。還以陽喻性,以陰喻情,強調情隨性動。

修養論重視《易》的作用和“窮理儘性”的方法,認為應先“知命”,再“窮理”,後“儘性”,並提出“正其心”的要求。

政治思想

王道論以明王道為己任,認為王道就是“伊尹周公之道”“周公孔子之道”,亦即儒家之道。主張仁政德治,任德不任刑,強調人的教化需依賴儒家經典。

仁政觀主張“以德服人”,實行仁政,反對霸道,特彆強調“遺身”和“推誠”,認為統治者要放棄自己的利害得失,以道德教化作為統治的主要手段。

三教觀主張“三教可一”,認為三教各有存在的理由和缺陷,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在儒學的基礎上把三教統一起來,以儒為主,以佛道為輔。

3曆史影響

推動儒學發展王通的思想對隋唐儒學變革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其對天人關係的重新詮釋、"三教可一"的主張以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重新發掘,對宋明理學起到了引導和啟示作用。

培養眾多人才王通的弟子眾多,其中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王珪、陳叔達、張玄素、溫彥博、杜淹等後來位居宰相,李靖、李世績等成為蓋世名將,對初唐的政治和軍事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喜歡答題從始皇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答題從始皇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快穿:所有人都瘋了 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圍了! 重生1980:在深山打獵邂逅嬌妻 暴打忍者,你管這玩意叫黃皮耗子 霸道隊長心尖寵:大師萌妻超會撩 我拔刀造反,你說我是當朝太子? 明日方舟:我媽竟然是海嗣神? 重生80,天天吃肉,饞哭鄉親們 明月依舊照山河 木筏求生:唯有我萬倍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