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二程與理學_答題:從始皇開始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答題:從始皇開始 > 第120章 二程與理學

第120章 二程與理學(1 / 1)

程頤(1033年1107年),字正叔,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1生平經曆

程頤出生於一個官僚世家,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年少時與兄長程顥一起求學於周敦頤,由此奠定了理學基礎。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講學活動。

宋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推薦他為崇政殿說書,給年少的哲宗皇帝講學。他在講學時,常以師道自居,表情嚴肅,這使得皇帝和一些朝臣都對他有些敬畏。後來因為卷入新舊黨爭,他被削職,貶到四川涪州等地。

2學術成就

理學思想程頤是理學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認為“理”是宇宙的本源,萬物皆由理而生。並且主張“格物致知”,即通過對事物的探究來獲取知識,進而領悟天理。比如,觀察四季變化、植物生長等現象,去探尋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育貢獻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培養了大量的學生。他講學注重啟發學生思考,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自得”,即自己去領悟知識,而非單純地記憶。

3著作及影響

程頤著作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等。他的理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宋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他的學說,形成了程朱理學體係,成為封建社會後期官方的正統思想,主宰中國思想界數百年。

程顥(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

1生平經曆

程顥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年少時就胸懷大誌,關心國家大事。嘉佑二年(1057年),程顥考中進士,之後他先後在地方和朝廷任職。

在地方為官時,他推行儒家的仁政理念,關心百姓疾苦。比如,他在晉城當縣令時,“澤州晉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長上”,教導百姓踐行儒家道德準則。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程顥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受到排擠,後轉做閒職,便把精力主要放在講學上。

2學術成就

理學思想程顥是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皆隻是一個天理”,並且天理是永恒存在的。例如,四季的更替、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等都是天理的體現。他還提出“天人本無二”的觀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性論觀點主張“性即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為天理是善的。他認為人之所以會有惡的行為,是由於受到外界的誘惑和欲望的蒙蔽,隻要通過修養,去除私欲,就能恢複善性。

教育理念程顥重視教育,在講學過程中注重啟發學生的內心自覺。他強調“以識仁為主”,即讓學生領悟仁的本質,並且倡導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育。

3曆史影響

程顥與其弟程頤共創“洛學”,奠定了宋代理學的基礎。他們的理學思想經過朱熹等人的繼承和發展,成為了封建社會後期官方的正統思想,對中國哲學、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宰中國思想界數百年。其著作有《定性書》《識仁篇》等。

《定性書》是程顥的重要理學著作。

1主要內容

關於“定性”的闡釋書中的“定”不是靜止不動,而是一種心境的穩定。程顥認為,所謂“定性”就是不要讓外界的事物擾亂自己內心的平靜,即“動亦定,靜亦定”。他主張人們應該以一種不被外物所牽引的心態去麵對世界。例如,無論是麵對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和穩定。

處理外物與內心關係的觀點程顥提出,人們不能被外界的利害關係所左右。他認為,“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意思是不要片麵地強調內心或者外界的影響,而是要忘記內外的區彆,以達到一種自然順應天理的狀態。

關於人性修養的理念強調通過修養來達到定性的境界。這種修養不是刻意地壓抑情感,而是讓情感自然地順應天理。他反對那種強行克製自己情緒的做法,認為“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即要有一種公正無私的心態,坦然地麵對外界事物。

2思想價值與影響

理學思想的深化《定性書》是程顥理學思想的重要體現,深化了對人性和道德修養的認識。它為理學的發展了關於心性修養的重要理論,對於理解程顥乃至整個理學派彆的思想體係有著關鍵的作用。

對後世的啟示在後世的哲學、倫理學和心理學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從哲學角度看,它關於內外關係的思考,引發了後人對於主體與客體關係的進一步探討;在倫理學方麵,其道德修養的理念為人們了一種在複雜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心態和道德品質的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其對於情緒管理和心態穩定的觀點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學術傳承中的地位它是宋代理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文獻,對朱熹等後世理學家也產生了啟發,在理學的學術傳承和思想演變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理學是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

起源背景:

理學的產生受當時社會、政治、文化多種因素影響。唐朝中後期,佛、道盛行,傳統儒學受到挑戰。麵對危機,一些儒家學者開始思考如何在新的形勢下重振儒學,吸收佛、道的思想來豐富和發展儒學。

主要內容:

核心概念是“理”或“天理”理學家們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例如,二程(程顥、程頤)主張“萬物皆隻是一個天理”,朱熹進一步說明“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

在倫理道德方麵理學強調“三綱五常”是天理的體現。“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些道德準則被看作是永恒不變的天理,人們需要遵守。

在人性論上有多種觀點。比如朱熹提出“人性本善”,但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之性”是純粹的善性,是天理在人身上的體現;“氣質之性”則因氣稟不同而有善惡之分。

在認識論上“格物致知”是重要的方法。“格物”就是通過接觸和研究事物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則是將窮究的知識加以深化和擴充。例如,朱熹認為要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觀察、研究來領悟天理。

主要流派

程朱理學由程顥、程頤兄弟奠基,朱熹集大成。這一派彆的思想在南宋後期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都有深遠影響。其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注重對經典的闡釋,通過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著作的注釋來傳播理學思想。

陸王心學主要代表人物是陸九淵和王陽明。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的觀點,認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物去尋求。王陽明進一步發展為“致良知”,良知是每個人先天就有的,人們要通過自我反省來發現和擴充良知。

曆史影響

積極方麵

理學重塑了儒家的正統地位,鞏固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使社會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穩定。

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理學注重講學、書院教育,培養了大量人才,許多書院都以理學思想為教學內容。

消極方麵

“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性。

理學後期逐漸僵化,成為明清時期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阻礙了社會的思想解放和科技進步。

喜歡答題從始皇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答題從始皇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王者:爆殺全網高手穩居巔峰榜一 快穿:所有人都瘋了 美漫:完蛋,我被父愁者包圍了! 重生1980:在深山打獵邂逅嬌妻 暴打忍者,你管這玩意叫黃皮耗子 霸道隊長心尖寵:大師萌妻超會撩 我拔刀造反,你說我是當朝太子? 明日方舟:我媽竟然是海嗣神? 重生80,天天吃肉,饞哭鄉親們 明月依舊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