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公元223年262年,一作公元224年263年),字叔夜,譙郡銍人,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與魏晉名士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並稱為“竹林七賢”。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曆
幼年成長嵇康年幼時,父親嵇昭就去世了,由母親孫氏和哥哥嵇喜等撫養長大。他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道家著作《老子》《莊子》。成年後的嵇康身量挺拔,容貌出眾,但並不注重打扮。
婚姻與官職嵇康二十五六歲時,娶曹魏宗室女為妻,後被授官為中散大夫。不過,他並不熱衷於仕途。
隱居交遊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氏大權獨攬,嵇康不願歸順,舉家遷到山陽縣隱居。在此期間,他常與阮籍、山濤等竹林名士在竹林中喝酒、縱歌、清談。
被害身亡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因好友呂安的案件受到牽連。此前,嵇康曾得罪過司馬昭的心腹鐘會,鐘會趁機向司馬昭進言陷害嵇康,最終嵇康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神色不變,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後從容就戮,年僅四十歲。
2思想主張
宇宙觀吸收了漢人的陰陽五行之說,沿用哲學本體的概念太素,認為太素之後,陰陽兩分,兩者相錯而成五行,由此演化人類萬物,萬物之中又有氣的作用,氣的盛衰推進物的演變。
社會治理推崇道家清靜無為的政治思想,認為社會應處於君靜於上、臣處於下、群生安逸的狀態,君主不應乾擾民眾的生活,強調君、臣、民的和諧關係。
人生處事主張觸情而行、率真自然,不滿當時崇尚名教的社會環境,認為應該以“是非與公私”的標準來判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為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否定禮法之士的虛偽,追求清靜無欲的恬淡生活。
3文學藝術成就
文學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包括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律詩居多。其作品風格峻切而清麗雅潤,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音樂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在《聲無哀樂論》中,他認為聲音的本質是“和”,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是人的情感而非音樂的感情。他還作有《風入鬆》等琴曲,其《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著名琴曲。
書法繪畫擅長書法,工於草書,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淩雲”,被列為草書妙品;又善丹青,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載其時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但已失佚。
4曆史影響
嵇康作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的思想和行為對當時的文人階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領了魏晉時期的玄學新風。
他的作品反映出當時的時代思想,給後世的思想界、文學界帶來了許多啟發,其養生思想也對後世養生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曆
早年立誌與拒仕阮籍三歲喪父,早年與寡母相依為命,文思早熟,八歲能屬文。年少時立誌以儒家思想建立功業,但成年後麵對曹氏與司馬氏兩大集團爭權的波雲詭譎的政治環境,對實現儒家政治理想不再抱希望,拒絕了兩大集團請他做官的邀請。正始三年,太尉蔣濟征辟他,他寫《奏記》婉言謝絕,後勉強就任但不久托病返鄉。曹爽輔政時召他為參軍,他也一直稱病不仕。
竹林之遊正始末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阮籍雖免於災禍,但政治環境更加險惡。此後,他不問世事,與嵇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阮鹹諸位士人並居、共遊於河內郡山陽縣,史稱“竹林七賢”。這一時期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階段,其代表性著作大多也完成於此。
被迫出仕司馬氏掌權後對阮籍不斷拉攏,他曆任太傅司馬懿的從事中郎、關內侯、散騎常侍等職。正元三年(公元256年),他請求出任步兵校尉,以此擺脫司馬氏與曹氏的政權之爭,因擔任此職時間較長,後世也稱之為“阮步兵”。
晚年勸進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被晉封位晉公,位相國,加九錫。阮籍在政治壓力下寫下《為鄭衝勸晉王箋》。同年冬天,阮籍去世,終年五十四歲。
2思想主張
玄學思想主張“貴無論”,認為“至人無宅,天地為客;至人無主,天地為所;至人無事,天地為故。無是非之彆,無善惡之異,故天下被其澤,而萬物所以熾也”。這種思想脫胎於老子的“無為而治”,強調天下之亂始於“有”,隻有“無”才能令天下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音樂思想強調“和”,認為“夫樂者,天地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視自然之樂為達至神人和諧的手段。
文學思想受玄學中莊學的影響,文學思想形成“放達玄遠”的風格特征。他在作品中駁斥君子與禮法,主張個人精神自由的解脫。
3文學成就
詩歌方麵以五言詩馳名於世,代表作有《詠懷詩》八十二首。這些詩作風格渾樸,多用比興手法,表達了他在亂世中的憂思、孤獨和對人生的思考,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有些詩反映了他在險惡政治環境中內心的孤獨寂寞、痛苦憂憤;有些詩表現了他害怕政治風險,希冀避世遠禍的思想;有些詩借古諷今,寄托了對時政的抨擊或感慨;還有些詩嘲諷了矯揉造作的虛偽的禮法之士。
散文和賦方麵著有《大人先生傳》《達莊論》《通易論》等。在《大人先生傳》中,他塑造了“大人先生”這一形象,激烈地抨擊了統治階級的“禮法”製度,宣泄了內心的積鬱,寄托了自己不與物交、神遊自得的意趣。他的賦現存6篇,其中述誌類的表現了作者超凡絕塵、清虛自守的精神境界;詠物類的借詠物抒發了自己的懼禍心情,諷刺了虛偽的“禮法之士”。
阮籍在魏晉時期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對後世文學、思想等方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讚賞他的才華和在亂世中堅守自我的精神,也有人對他晚年寫《為鄭衝勸晉王箋》的行為有所詬病。
山濤(101novel.com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出生於河內郡懷縣,是魏晉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曆
早年經曆山濤早年喪父,家中貧困,但少年時即有器量,與眾不同。他喜好讀《莊子》《老子》,常隱居鄉裡掩蓋自己的誌向才能。山濤與嵇康、呂安交好,後又認識阮籍,幾人誌趣契合,成為莫逆之交。山濤四十歲時才入仕途,最初擔任過河內郡主簿、功曹及上計掾等職。曾有一天,他與石鑒一起過夜,談及太傅司馬懿稱病臥床的事,山濤認為事出反常,於是棄官而去。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身死,大權儘歸司馬懿,山濤於是歸隱不問世事。
入仕受重用山濤與司馬懿夫人是表親,因此受到司馬氏的重視。司馬師命令司隸推舉山濤為秀才,之後他曆任郎中、驃騎將軍王昶的從事中郎、趙國國相、尚書吏部郎等官職。景元五年(264年),鐘會在蜀地作亂,司馬昭準備西征,命山濤鎮守鄴城,並代理行軍司馬一職,還撥給其五百親兵。同年,山濤受封為新遝子,並轉為相國左長史,統領彆營兵。司馬昭曾讓長子司馬炎拜見他。司馬昭想將世子之位傳給小兒子司馬攸,山濤認為廢長子立少子違背禮製,會影響國家安危,司馬炎最終得以被定為世子,還親自拜謝山濤。
西晉為官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魏元帝曹奐禪位給司馬炎,司馬炎任命山濤為大鴻臚,護送陳留王曹奐返回鄴。同年,山濤加奉車都尉,進爵新遝伯。之後,山濤在西晉朝廷擔任過冀州刺史、侍中、尚書、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職務,還曾多次負責遴選官吏。
晚年及去世山濤曾多次以年老病重為由辭官,但均未被司馬炎允許。太康三年(282年),司馬炎下詔升授山濤為司徒,山濤堅決推辭。司馬炎不允,下令不準他再上表辭職,並派使者將印綬交給臥病在床的山濤。山濤未接,帶病乘車回家。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年3月3日),山濤去世,終年七十九歲。司馬炎以太牢禮儀祭祀他,諡號“康”。
2思想特點
玄儒兼治在處理現實與理想的關係問題上,山濤致力於名教與自然的結合。他有儒家用世進取、乾名求祿的功利思想,希望通過參與政治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同時,他也將老莊超脫物外的精神,具體化為保存自身的實踐,以處柔不爭的方式應對世事,在名利財貨麵前,始終以“賤物貴身”為準則。
3政治貢獻
選拔人才山濤在選拔人才方麵眼光獨到。他任冀州刺史時,甄彆選拔隱士、查訪賢才,表揚征召三十多人,都顯名於當世,當地風俗也為之改變。他兩次擔任遴選官吏一職,為舉薦官吏所寫奏章被世人稱為《山公啟事》,選用的官吏都是有用的人才。
建議時政山濤曾反對廢除州郡武備,認為這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後來的局勢發展也證明了他的觀點的正確性。
4人物評價
晉文帝司馬昭認為山濤辦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東晉名士孫綽以東晉高僧法護比山濤;唐朝宰相房玄齡認為山濤在當官和侍奉親人這兩件事上做到了兩全其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總的來說,山濤是魏晉時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為,為西晉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文學和思想方麵,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成就。
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人,是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生平經曆
早年隱居向秀少年時即以文章俊秀聞名鄉裡,後來研讀《莊子》頗有心得,於鄉裡講學時被山濤所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在山濤的接引之下,向秀結識了嵇康與阮籍,同為“竹林之遊”。向秀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嵇康喜好打鐵,經常可以看到向秀在嵇康家門前的柳樹下為其鼓風,二人配合默契,同時也以此補貼家用。向秀還經常去呂安家幫他侍弄菜園子,三人情投意合。
被迫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和呂安被司馬昭殺害,向秀按照本郡的計劃前往洛陽,受到司馬昭的接見。此後,他從散騎侍郎官升至黃門侍郎和散騎常侍。但向秀在朝並不積極任職,隻是留下做官的痕跡而已,最後在任上去世。
2主要思想
順名教而任自然這是向秀玄學思想體係中的重要觀點。名教是以名為教,本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詞;自然,崇尚天然、本然,本是老莊思想的代名詞。向秀的這一思想導源於《莊子》的“順人而不失己”,他第一次將“自然”與“無心”並列,提出“自然無心”的玄學概念,認為隻有“自然無心”才可以“得全於天”,要求士人“自然無心而自爾”。麵對名教,他主張采用“順”的態度,這種“順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在社會上引導了士人“任自然”的風尚。
養生思想向秀認為人的壽命是命定而有限的,因為每個人先天稟賦的氣不同,決定了人的壽命也不同。他主張順欲,認為人的情欲是與生俱來的,應該充分享受感官快樂。同時,他也強調用智順欲,認為人受形於造化,是天地間生物中最有靈性者,應運用心機和智慧滿足自己的欲望。另外,向秀還提出以禮節情,認為心智對欲望的追求要有限度,對於自然性的欲望要節之以禮,對於社會學性的欲望要求之以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