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陽立教,清淨無為。道尊東魯,跡竄西垂。莊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術,說難極知。悲彼周防,終亡李斯。
翻譯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孔子到周都,向老子問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骨頭都已腐朽,隻有言論還在。君子時運好就駕車出仕,時運不好就像蓬草般漂泊。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深藏財貨,君子品德高尚但容貌謙遜。去掉你的驕氣、過多欲望、做作神色和過大誌向,這些對你自身無益。”孔子離開後對弟子說“鳥能飛,魚能遊,獸能跑,可用網、線、箭捕捉,至於龍,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風雲上天,我今日見老子,他就像龍啊!”
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在周久了,見周衰微,便離去。到了函穀關,關令尹喜說“您要隱居了,勉強為我著書吧。”於是老子著書上下篇,闡述道德之意五千多字後離去,無人知其下落。
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人,著書十五篇,講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二百多歲,因他修道養壽。
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史記記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說“起初秦與周合並,五百年後分離,分離七十年後會有霸王出現。”有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人不知真假。老子是隱士。
老子之子叫李宗,是魏將,封於段乾。李宗李宗李注,李注之子李宮,李宮玄孫李假,在漢文漢文帝官,李假之子李解是膠西王卬的太傅,後在齊地安家。
世上學老子的人排斥儒學,學儒學的人排斥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此吧?李耳主張無為而治、自然感化、清靜自正。
莊子是蒙人,名周,曾做蒙地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代。他學問淵博,根本源於老子之言。著書十多萬字,多為寓言,作《漁父》《盜蹠》《胠篋》等詆毀孔子之徒,彰顯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等都是虛構無事實之語,但他善於著書立說,剖析事理,批判儒墨,當時飽學之士也難辯駁。其言論汪洋恣肆,王公大人不能用他。楚威王聞其賢,派使者攜厚禮聘他為相,莊周笑對使者說“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但你不見郊祭的犧牛嗎?養幾年後披上繡衣送進太廟,那時想做小豬也不可得。你快回去,彆汙我,我願在泥水中遊戲自樂,不為國君束縛,終身不仕,以遂我誌。”
申不害是京人,曾是鄭國賤臣,以學術求韓昭侯任用為相。他對內修明政教,對外應對諸侯,十五年間,韓國政治安定,兵力強盛,無人敢侵。申子之學源於黃老,主刑名之學,著有《申子》二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韓非是韓國公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根本源於黃老。他口吃不善言辭,但善於著書。與李斯同師荀卿,李斯自認為不如韓非。
韓非見韓國削弱,多次上書勸諫韓王,韓王韓王。他痛心治國不重法製,不用權勢駕馭臣下,不任賢使能,反重用浮泛無用之人,認為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國家用人不當,正直之人被奸臣排擠,考察曆史得失,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多萬字著作。
然而韓非深知遊說之難,《說難》論述詳儘,他最終卻死於秦國,未能免禍。
《說難》說遊說之難,不是我有智慧難以表達,不是我口才差難以闡明意圖,也不是我不敢直言難以儘述,而是難在了解遊說對象的心思,使說辭與之契合。
遊說對象追求名聲,用厚利遊說,會被視為節操低下,遭卑視疏遠;追求厚利,用名聲遊說,會被認為不切實際,不被接納;實際求利卻裝求名,用名聲遊說,表麵接納實則疏遠,用厚利遊說,暗中采納卻表麵拋棄,這些不可不知。
事情因保密而成,因泄密而敗,不一定是遊說者故意泄密,而是談及對方隱匿之事,就會危及自身。貴人有過錯,遊說者直言議論,會有危險。恩澤未厚就儘言,遊說成功會被忘恩,失敗則遭懷疑。貴人計成欲獨占功勞,遊說者知曉就危險;貴人表麵行事另有目的,遊說者知情參與也危險;勉強貴人做不願做之事,製止其必做之事,同樣危險。所以說,與貴人論大臣,會被認為離間;論小人,會被認為弄權;論其愛者,會被認為攀附;論其憎者,會被認為試探。言辭簡略,會被認為不明智而被屈才;言辭冗長,會被擱置。依事陳述,會被說怯懦;思考寬泛,會被說傲慢。這些遊說之難,不可不知。
遊說關鍵在於了解對象所敬,掩飾其醜。對方自知計略,彆指出其失誤;對方自認為果斷,彆激怒他;對方炫耀力量,彆用難事為難他。謀劃與對方相同之事,讚譽與對方品行相同之人,對有同樣過失者,要掩飾其過。等忠誠不被抵觸,言辭不被排斥,再施展辯才智慧,獲親近信任,儘情表意。曆時久,恩澤厚,計謀不受疑,爭論不被罪,才能明利害成大功,指是非正其身,如此遊說才成功。
伊尹為廚師,百裡奚為奴隸,都借此求仕。他們是聖人,尚需如此自汙,可見非賢能之士所能免。
宋國有富人,牆因雨壞,其子說不修牆會有盜賊,鄰人之父也這麼說,夜裡果然被盜,富人知其子聰明卻懷疑鄰人之父。鄭武公欲伐胡,先把女兒嫁給胡君,問群臣可伐誰,關其思說可伐胡,鄭武公殺了他,說胡是兄弟之國,胡君因此不備鄭,鄭人襲胡成功。這兩人判斷正確,卻一被殺一被疑,可見不是明白事理難,而是處理事理難。
從前彌子瑕受衛君寵愛,依衛法,私駕君車要砍腳,彌子瑕母病,他夜駕君車,衛君讚其孝;後來彌子瑕色衰失寵,衛君說他曾私駕君車、送剩桃,其行為未變,卻前後待遇不同,因衛君愛憎變了。所以受君主寵愛,言行得當受親近;遭厭惡,無罪也被疏遠,進諫遊說者不可不察君主愛憎後再遊說。
龍可馴養騎乘,但喉下有逆鱗,觸碰會殺人,君主也有逆鱗,遊說者不觸逆鱗,才近乎成功。
有人把韓非書傳到秦國,秦王見《孤憤》《五蠹》說“唉,我能與此人交往,死而無憾。李斯說這是韓非所著,秦王攻韓,韓王派韓非使秦,秦王喜歡他,卻未及重用。李斯、姚賈忌憚韓非之才,便在秦王麵前詆毀他說“韓非,乃是韓國的公子。如今大王欲兼並諸侯,韓非終究是為韓國著想而不會為秦國儘心,這是人之常情。如今大王若不任用他,長久地留他在秦國而後再放他回去,這是自留禍患啊,不如找個過錯依照律法誅殺他。”秦王認為他們說得有理,於是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李斯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他自殺。韓非想要親自向秦王陳述冤情,卻無法見到秦王。秦王後來悔悟,派人去赦免韓非,然而韓非已經死了。
申不害、韓非都著有書籍,流傳到後世,學習他們學說的人有很多。我唯獨為韓非寫了《說難》卻不能使自己擺脫災禍而感到悲哀啊。
太史公說老子所推崇的“道”,是虛無縹緲的,順應自然變化而無所作為,所以他著書立說的言辭顯得微妙難懂。莊子宣揚道德,放縱言論,但其要點也是歸結到自然的理念上。申不害的學說瑣碎細密,致力於名實相符的應用。韓非用法規來衡量事物,切中事理,辨明是非,不過到了極端就顯得嚴酷苛刻、缺少恩情了。他們的學說都源於道德的意旨,而老子的思想最為深遠。
老子樹立教化,提倡清淨無為。孔子的儒家學說受到尊崇,而老子的行跡卻隱匿在西邊偏遠之地。莊子逍遙自在,申不害的學說細碎平常。申韓講究刑名之術,韓非對遊說的艱難有著深刻認知。可悲韓非周密防範遊說的風險,最終還是死在李斯之手啊。
喜歡答題從始皇開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答題從始皇開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