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紅家住了一天,袁山生就獨自先離開了這裡。
洛雲宜又開始在家裡玩泥巴。
她小時候,家裡用的一種鐵爐子,就能燒煤。
冬天把爐子生起來,煤炭,柴火,蜂窩煤,都能燒。在牆上打孔,管道從孔裡穿過,煤煙順著管道,就能排出室外。
屋子裡就很暖和。
而且爐子上還能燒水,炒菜,沒事燒幾個土豆紅薯,也很好用。
這種爐子叫“回風爐”。
整體幾乎都是用鐵做的,洛雲宜現在嘗試複刻,就先用泥巴稻草試驗,等成功了再找鐵匠打一個。
就算袁山生沒有買到煤炭,燒柴或者燒炭,一樣可以使用。
等爐子做好,冬天也不需要再時時刻刻都開著門通風,屋裡會更暖和。
這東西洛雲宜也沒有專門看過圖紙,隻能按照記憶裡回風爐的模樣,先做大體框架。
裡麵是內爐,也可以叫內膽,爐膽。
用黃泥稻草先壘一個上下都不封口的圓筒。
這個倒是不難,和好的泥巴稻草一層層往上堆就是。
難的是剩餘部分。
桌麵部分就暫時不考慮,爐子能順利排煙,打鐵的時候再加桌麵。
爐子回風爐,上麵是桌麵,圓的方的都行。
中間燒火的部分是圓柱形,底下有底座,麵積比桌麵略小,是穩定桌子的底座,也是放腳的腳踏。
底座部分有一個可以抽拉出來的堆灰箱,燃燒後剩下的灰燼就落到這灰箱裡,每天及時清理就行。
第一次嘗試,當然是先製作迷你版的。
洛雲宜選了兩段大小能套在一起的竹節。
直徑小的那一段竹節外麵壘黃泥,做內膽。
直徑大的那一段同樣壘黃泥稻草,等會兒要和底座連接在一起。
底座是正方形,在一側留出灰箱出入的位置,這一部分可以木板和稻草先占住位置,方便壘上麵的部分,以免坍塌。
糊弄了一上午,洛雲宜勉強做好了底座,和兩個直徑不一樣的圓筒。
底座裡麵是空心的,洛雲宜用了很多稻草做支撐。
等泥巴乾了,再把稻草取出來。
要是不好取,點火燒了也行。
上方中間部分留了一個圓形的洞,到時候和直徑大的那個圓筒連接。
看了天色,洛雲宜趕緊去洗了手,換了身乾淨的衣裳。
等會兒李氏就會把小石頭送回來了。
孩子大了,現在洛雲宜玩泥巴都會避開他,她可以儘量避免泥巴上身,要是小石頭玩泥巴,他自己能變成泥娃娃。
今天中午的午餐,洛雲宜準備做南瓜山藥糕。
削了皮的山藥切成片,南瓜也切片,上鍋蒸熟。
然後各取出一半,一起碾成泥,加一個雞蛋,一勺麵粉攪拌混合成麵糊。
鍋裡刷油,把麵糊倒進鍋裡,攤成餅,撒上芝麻,小火慢煎。
另外剩下的山藥碾成山藥泥,洛雲宜混入了一些蜂蜜,取出之前蒸熟的紅豆沙,山藥泥中間按壓出一個窩,把紅豆沙放進去,團成丸子,放進模具裡定型。
山藥紅豆糕就做好了。
餅子中午吃,糕點下午或者以後吃。
主食有了,洛雲宜又做了一碗肉沫炒豆腐,一碗蝦皮冬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