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母把沈父叫去殺雞了。
平時他們是舍不得的,雞生蛋,雞蛋也隻是偶爾給孩子們吃一兩個,大多都咱這去賣錢。
但是殺雞給沈麥他們吃,沈父沈母都很舍得。
舒以賢帶著妻兒過來小住,除去他們的行李,也不是空著手過來的。
舒以賢和沈麥商量著,準備了不少東西。
一些藥材是舒宴猶給他們帶的,還有一袋子糧食,裡麵又分了好幾個小袋子,裝著不同的穀物。
馬上冬天了,他們給沈父沈母一人做了一件棉衣,又帶了四樣點心,還打了五斤散酒。留著喝也好,泡藥酒也好,隨沈父安排。
這些東西在這會兒可算重禮了,要知道有些人家,一大家子也就一件棉衣,冬天誰出門誰穿。
一件棉衣,有人春天拿去當鋪典當,換錢買糧食或者種子種地,秋冬時候又去贖回來,穿著棉衣過冬。
沈家當然沒窮到這種程度,但是和舒家的日子相比,沈家還是差了一些。
家裡住的是泥瓦房,沈父沈母跟著大兒子住,二兒子和小兒子分出去單過,分家之前給兩個兒子各建了三間大屋,分了兩畝田地,錢財沒有分到多少。
分家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也是看舒家在兒子成親後就分家,他們也跟著學。
沈父沈母沒讀過書,所以他們心裡也十分崇拜讀書人,親家兩口子都是有學問的人,地方這樣做,肯定有他們的道理。
還彆說,給兒子們分家後,沈父沈母確實覺得輕鬆許多。
以前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少不了磕磕碰碰的,口角也避免不了。
而且沈父沈母累啊,他們身上擔著一家子的生計,真的是睜眼就開始乾活,要是哪天沒乾活,他們就忍不住地焦慮。
分家後就一心一意地幫襯大兒子一家,偶爾空閒下來也不會覺得閒下來一家人就吃不上飯,掙的錢也能存的住了。
沈母也不用再一邊乾活一邊帶孩子,走哪兒身後都跟著一串孩子,時刻都緊繃著精神。
所以她才有時間能去照顧沈麥坐月子,一去就是一個月。
要是換成沒分家之前,彆說一個月,她連出門都很少,一年都休息不了兩天,累的整個人都是木化的。
村裡其它人家還覺得他們傻,這麼早就給孩子們分家,以後孩子們不孝順他們怎麼辦?
沈母覺得他們就鹹吃蘿卜淡操心,要是給孩子分家孩子就不孝順父母,以為不分家他們就會孝順嗎?
簡直扯淡。
以前她從早忙到晚,都不敢閒下來,也沒看孩子們多心疼她。
現在分家了,要她幫忙帶孩子,還知道時不時地過來問候幾句,逢年過節給他們買些東西來看看他們。
也不是說沈母真的就貪圖那些東西,隻是前後一對比,現實總是讓人沉默。
分家後沈父和沈母也沒有像以前一樣拚命乾活,日子卻比以前好過許多,手裡的錢也存的比以前快。
所以不分家,到底是誰在養誰?
沈家的二兒媳看到沈麥她們大包小包地進了門,連活都不乾了,趕緊去把孩子悶找回來,讓他們去找爺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