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箭遮天蔽日,和大雨同時落下,整片天空都變得暗淡起來,這一刻的安南邊境,仿佛正從黎明重新回到黑暗中。
第1波的9萬大軍就把安南設在西北、東北和正北的防線全部摧毀了,從歸化路到諒山路的上千裡山脈防線,被切割成了幾十個首尾不能相連的小段,而第2波的攻擊則不僅擴大了這種戰況,還把互不相連的小段一個個包圍殲滅了。
幸存的安南官兵發了瘋似的往南潰逃,許多人早已沒了衣服和武器,行李也不知道到哪去了,冒著大雨光著身子飛奔,更像是一夥逃難的難民,而蒙元的鐵騎緊緊咬住他們不放,可以想象,等待他們的要麼是無情的殺戮,要麼是繼續南逃。
彭成龍跟在大隊中向安南進發,大雨如注,打在鐵盔上啪啪直響,他披著蓑衣,騎著劣馬,帶著幾個親兵跌跌撞撞的從邊境的大瑤山下來,一路向前。
前麵的安南軍的營寨早已被攻破或被廢棄,軍帳兵器扔得滿地都是,他們隻需前進,並將集結在一起的一小股一小股安南軍消滅即可。
鐵騎肆虐,鐵蹄縱橫,安南軍一觸即潰,漫山遍野都是元軍的人馬和旗幟,刀槍如林、重箭如雨、氣勢如虹,此情此景,讓彭成龍不由迷惑起來,這如日方升的大元,真的能被他們這幾個穿越者推翻嗎,還是他們也不過是癡心妄想的曆史過客呢。
不,不管它看起來多麼強大,也不管它是否還處在上升時期,隻要它還是反動的貴族農奴製社會,隻要它還在實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那麼,就一定能被推翻,也必須被推翻。
這原因不是因為彆的,就因為這大元是曆史的反動,代表野蠻和落後,而他們,卻是來推動曆史的進步和傳播文明的。
是的,野蠻,進軍的第1波大多是蒙元的精銳部隊,這在以往的戰爭中,是少見的,以往,蒙元更多是出動仆從軍來擔任第1波的攻擊;
而正因為擔任第1波的是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為主的所謂探馬赤軍和侍衛親軍,使得安南北部,被攻破的城鎮村寨,大都屍橫遍野,很少見有什麼活物出來。
橫遭殺戮的又何止是安南的官兵,官兵當然是不用說的,無論潰逃還是俘虜,甚或投降的,都難逃被屠殺的厄運;
安南北部的百姓,也是遭了大難,男女老幼,隻要碰上鐵騎,很難有活著的,各種殺人的手法和慘像,可令另一個時空中二次大戰時的侵華日軍,都自愧不如。
蒙元鐵騎如此殘暴,自然激起北部百姓的反抗,當然,這反抗也是沒什麼用的,因為,第2波的攻擊,就是對著這些集結的小段安南官兵和跳起來反抗的百姓的。
到了第3波的簽軍和文官,屠殺和戰事算是慢慢平靜下來了,等到安民告示貼出,找一些本地活著的人和占領軍一起開始維持秩序時,活下來的人已經是十不餘一了,然而,就是這樣,都元帥府還在那裡大談什麼仁義天兵之類的鬼話。
鐵騎繼續南下,由於恐怖的傳播,三角洲的抵抗很快瓦解了,原本在三角洲的沱江、國威、北江三路都紛紛崩潰,特彆是既靠海、又靠廣西邊境的新興府路的失守,使得升龍實際處於三麵包圍之中。
這些地處平原上的府路,城牆早就年久失修,很快被鐵蹄踏平倒也情有可原,但是新興府路是一個麵積比較大的路,無論是在靠海還是靠近廣西邊境的地方,都有山崖,也築有城牆和山寨。
第1波的鐵騎並未橫掃這裡,這個路的陷落,可怕的說明,第2波進攻的漢軍,帶著許多攻城的器械,甚至是安南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事實也是如此,第1波進攻的蒙元鐵騎,大多隻帶了很簡單的一點攻城器械,而發起第2波進攻的漢軍,卻帶著大量的攻城器械,回回炮、衝車、攻城槌、雲梯等等,不一而足,這也使得第2波的進攻,不得不遲緩下來。
雖然第2波消滅了許多被第1波切成小段的安南潰軍,同時攻陷了新興府路,還一路攻破了許多被第1波繞過去的堅固城寨,但到底負重太多;
第1波的前鋒已經進抵北寧路、都城升龍和快路等地,第2波的許多部隊才剛剛從北部4路的崇山峻嶺中走出,至於第3波的簽軍和文官等,此時才剛剛越過邊境。
這種前後距離越拉越大的情況,很快引起了脫不花的警覺,他急令第1波停止了前進,就地駐紮,同時加催第2波迅速趕上,這種情況同樣也被陳興道兄弟所察覺,他們準備集結大軍,在通往升龍的道路上設伏,一舉殲滅第1波3路中的1路。
如果一旦成功,即便安南方麵付出巨大代價,但對蒙元的入侵將會是致命的一擊,要知道,第1波乃是蒙元的精華所在,一旦受損,必然牽連到第2波的漢軍,甚至整個入侵大軍的士氣,都會受到影響,如果這樣,那入侵的前景,將是堪憂的。
不過,安南此時實在是一片混亂,陳興道兄弟有心這麼做,但卻無法短時間集結起大軍來,升龍城內現有2萬從北方防線撤回的邊軍,還有約3萬陳氏家族的親軍(多是漢人或漢人後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還有從各路撤回的近6萬安南官兵,但是,這6萬人很大一部分是黎氏舊軍,不太可靠,更加上,這6萬官兵還帶著101novel.com多萬家眷和百姓,根本一時整合不起來。
但蒙元第1波的攻擊3路都是3萬人,中路全是鐵騎,東西兩路也各有近2萬騎兵,想憑著2萬撤防的邊軍和3萬親軍,不到1萬匹的劣馬去殲滅一路,哪怕占儘天時地利,也未必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