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朝佛教盛行,寺廟庵堂多到有山就有廟。
實則從前朝開始,佛教便一直盛行,再加上後來經曆改朝換代的戰火紛亂,百姓民不聊生,現世無法安穩,隻能將希望寄托於輪回轉世,更加劇了佛教信仰的根深蒂固。
本朝開國之初,皇帝看到佛教提出的“因果輪回”“善惡有報”等教理經義,可以規勸百姓向善,有利於社會安定,為了維護統治便繼續大力推行佛教,才造成今日百姓對佛教的盲目迷信。
翠微山的佛教寺廟隻是普通規格,裡麵不算大,香火也不算特彆旺盛。
卿言對佛教有真誠,但不迷信。
尼姑庵對她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容身之所。
由於寺廟庵堂繁多,佛教講究積德行善,有許多無家可歸的流民都會暫時在寺廟求安置。
卿言從容寂身邊逃走後,打算過偽裝改扮,先找個尼姑庵借住幾天。
反正她孤身一人,在外無法謀求生計,倒不如就此出家,在一處清靜之地安然度過餘生。
桓晏聽到她說想住在尼姑庵,麵上一怔,訥訥問“言兒以後不想嫁給我?”
嫁給彆人肯定是不行,她連他也不想嫁了?
“言兒脫離賤籍,身份也隻是庶民,桓晏哥哥入京之後,便不要再來尋言兒了。”離上京越近,她便隻能對他更生分。
在此處落發為尼,旁人不知她的真實身份,倒也算安穩。
除了桓晏,沒人知道她是昔日的上京第一美人。
桓晏以為她肯再叫他桓晏哥哥,她對他就能回到當初。
卻原來言兒再也不想回到他身邊,等他來娶她。
“言兒是想在此出家?”桓晏麵上露出震愕,哪會還聽不懂她在與他決絕。
“桓晏哥哥明白的,我待在這裡比待在任何地方都好。”卿言目光堅定,望著他。
桓晏能明白將她安置在庵堂,比將她安置在他的私宅更好。
可是,他絕對不會讓她削發為尼。
他當真是會一次又一次向她妥協,最後馬車還是朝著翠微山而去。
寺廟庵堂有專為貴人到訪設置的客舍,桓晏將她安置在靜水庵的客舍中,還專門給她安排在一處遠人幽靜的房間。
另外他還把兩個丫鬟留下來照顧她。
“無人留下照顧言兒,我不放心把言兒一個人留在這兒。”桓晏回京便要立即進宮複命,不能在此久待,“言兒不肯答應,我便還是帶言兒進城。”
卿言無奈,路上買的兩個丫鬟還是留了下來。
“桓晏哥哥彆再來了。”他若再來,她隻能想想辦法另找個地方出家。
桓晏沒說話,就把她放在這裡不管,他肯定做不到。
卿言身上的傷還要將養,以她的身體狀況,起碼要養上半個月,內傷外傷才能完全康複。
先在此住下,彆的卿言想等傷好之後再做打算。
桓晏走之前囑咐兩個丫鬟,她若去找庵裡的師太落發,一定要攔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