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鄴城,牧府之內。
清晨的光透過窗欞,灑落在正殿的青磚地麵。
內閣首輔郭瑾,頭戴玉冠,率先起身,朝沈今安長揖到底,言辭懇切“主公,連年征伐,冀、幽、青三州之地,民生疲敝,若想成就大業,當務之急,是讓百姓喘口氣,修生養息,方能厚積薄發。”
沈今安微微頷首“準了。傳令下去,青州田賦減去五成,至於冀州、幽州各賦稅減免兩成。”
一旁書吏,趕忙奮筆疾書。將主公指令,化作一道道文書,送往四方。
為確保政令通達,沈今安想對他下轄郡縣各級製度重新做出規範。
三州之地,加起來二十九個郡。
冀州十二郡,轄魏郡、巨鹿郡、常山郡、中山郡、安平郡、清河郡、河間郡、渤海郡、廣平郡、信都郡、趙郡、真定郡。
幽州十郡,轄涿郡、廣陽郡、代郡、上穀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
青州七郡,濟南郡、平原郡、樂安郡、北海郡、東萊郡、齊郡、高密郡。
他自己一人,獨領三州州牧,未曾放權下去。
所以各郡官員直接對他負責,也直接對內閣負責,這個製度,暫時有著絕對的中央集權
他也在思索。
三州幅員遼闊,事務繁雜,各郡官直接對自己與內閣負責,致使諸多政務堆積,處理起來耗時費力。
若在冀、幽、青三州設立刺史,總管各州政務,無疑能極大提升地方治理效率。
有了刺史,可將事務分層管理,刺史統籌一州,上傳下達,諸多難題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這一設想背後,也有沈今安深深的憂慮。
刺史權力極大,總管政務,若其野心膨脹,與地方勢力勾結,內閣的權力便會被逐漸架空。
內閣作為自己治理三州的重要執行機構,一旦被架空,自己將失去對三州事務的精準把控,政令不通,人心不齊,後果不堪設想。
沈今安沉思良久,緩緩抬起頭。
郭瑾似乎察覺到主公神色間的糾結,開口問道“主公,可是有何心事?不妨說與臣等,眾人一同商議,或能為主公分憂。”
沈今安微微歎了口氣,將心中關於設立刺史的想法,緩緩道出。
郭瑾聽聞,陷入沉思。
片刻後,郭瑾拱手說道“主公所慮極是,刺史之職,權力重大,若任用不當,確有隱患。”
“但三州政務日益繁雜,設立刺史提升治理效率,也是大勢所趨。依臣愚見,可從選拔機製與監督機製兩處著手。”
沈今安目光一亮,示意郭瑾繼續說下去。郭瑾清了清嗓子,說道“選拔刺史時,務必嚴格篩選,不僅要考察其才能,更要著重考量其品行與忠誠。”
“可從跟隨主公多年、曆經考驗的心腹之人中挑選,這些人對主公忠心耿耿,想必不會輕易生出異心。”
沈今安微微點頭。
選拔可靠之人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但他仍有顧慮,又問道“即便所選之人起初忠心,但權力在手,難保日後不會變質,這又當如何?”
郭瑾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這便要說到監督機製。主公可設立專門的監察機構,獨立於刺史管轄之外,直接對主公與內閣負責。定期對刺史的政務處理、權力行使進行監察,一旦發現有不軌之舉,立即嚴懲。”
“如此雙管齊下,既能發揮刺史的作用,又能防止權力失控。”
沈今安聽聞此言,權衡其中利弊。
雖覺郭瑾之策有可取之處,但茲事體大,仍需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