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寶琳被杖責二十大板後,整個人仿佛被抽去了脊梁骨,癱軟無力。
他的後背皮開肉綻,鮮血透過層層衣物滲了出來,每挪動一下,便是鑽心的疼痛。
被父親尉遲恭拖回府中時,他已經疼得意識模糊,整個人昏昏沉沉,宛如置身於噩夢之中無法自拔。
尉遲恭望著兒子這副慘狀,心中五味雜陳。
他既對兒子的遭遇感到心疼,又因他的所作所為而怒火中燒。
他知道,此次事件若不是有諸多巧合,尉遲家恐怕已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他暗自下定決心,必須讓兒子徹底改過自新,否則家族的榮耀將毀於一旦。
於是,在將兒子安置妥當後,尉遲恭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尉遲寶琳禁足於後院的一處小院之中。
這個小院平日裡鮮有人至,十分幽靜,周圍高牆環繞,僅有一扇小門可供出入。
尉遲恭安排了兩名忠誠可靠的家仆日夜看守,嚴禁任何人私自與尉遲寶琳接觸,更不許他踏出小院半步。
初被禁足的日子裡,尉遲寶琳滿心都是憤怒與不甘。
他覺得自己是被冤枉的,那個假冒他之名的歹徒才是罪魁禍首,而自己卻要承受如此嚴厲的懲罰。
他在小院中不停地咆哮、咒罵,對父親的安排充滿了怨恨。
他對著看守的家仆大聲叫嚷,要求他們放自己出去,找皇帝和公主當麵說清楚,但得到的隻是冷漠的回應。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尉遲寶琳的憤怒漸漸被孤獨和無聊所取代。
他被困在這狹小的空間裡,每日隻能對著空蕩蕩的牆壁和院子發呆。
沒有了往日的花天酒地,沒有了朋友的陪伴,甚至連基本的自由都被剝奪。
他開始回憶起自己曾經的生活,那些肆意妄為的日子,心中不禁湧起一絲悔意。
在禁足的日子裡,尉遲恭雖然沒有親自去看望兒子,但卻時刻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
他通過看守的家仆了解到兒子的情緒變化,知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心中感到一絲欣慰。
但他也明白,僅僅靠這些還不足以讓兒子真正改變,他需要讓兒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和磨礪。
於是,尉遲恭找來了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讓他每天到小院中給尉遲寶琳授課。
先生帶來了各種書籍,涵蓋了經史子集、兵法謀略等多個領域。
起初,尉遲寶琳對學習毫無興趣,他覺得這些東西枯燥乏味,遠不如出去玩樂有趣。
但在先生的耐心教導下,他逐漸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
他開始了解到曆史上那些英雄豪傑的故事,他們的忠誠、勇敢和智慧讓他深受觸動。
他也明白了作為一個家族的子弟,肩負著怎樣的責任和使命。
他想起了父親一生為大唐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卻如此不爭氣,心中充滿了愧疚。
在學習的過程中,尉遲寶琳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性格和行為。
他意識到自己平日裡的任性和衝動給自己和家族帶來了多大的麻煩。
他開始嘗試控製自己的情緒,努力讓自己變得沉穩和內斂。
除了學習,尉遲恭還讓兒子在小院中進行一些體力勞動。
他讓人在小院中開辟了一塊菜地,讓尉遲寶琳親自耕種
。起初,尉遲寶琳覺得這是一種折磨,他從未乾過這樣的粗活,雙手很快就磨出了水泡。
但他沒有放棄,他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考驗,也是他改過自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