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概述
中華民族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化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主要構成。從三皇五帝、夏商周,直到元明清,在這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進程中,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禮儀文化。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製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彆,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一、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一)中國禮儀的起源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在長達100多萬年的原始社會曆史中,人類逐漸開化。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打扮自己。他們用穿孔的獸牙、石珠、骨管來裝飾自己,並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情感。這些用穿孔獸牙、石珠、骨管來裝飾自己的行為,說明他們已注意到自身某些行為的規範,知道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這些原始的行為規範,可以說是禮儀的萌芽。
到了原始社會晚期,一些禮儀形式的原始習俗開始形成。例如,在父係氏族社會,為了聯絡感情和交換勞動產品,人們互相拜訪逐漸形成習俗。商朝時,商王對鬼神非常崇拜,祭祀活動頻繁。這時的祭品多用玉製,品種有璧、琮、圭、璋等。在舉行祭祀活動之前,要進行沐浴、占卜、更衣等準備,這些都體現了原始禮製的發展。
禮儀的形成時期在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至前771年)。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製,並以禮製作為立法行政的基礎和指導思想。在這一時期,禮被用來維護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統治,禮製成為區分貴賤尊卑、維護宗法製度和宗法等級的工具。例如,周朝初期的周公旦“製禮作樂”,把尊尊、親親兩種準則和宗法等級製度結合起來,創建了一套以天子為中心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禮儀規範,總稱“五禮”,用以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等級製度和宗法製度。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至前221年),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生產關係開始萌芽,並逐漸取代奴隸製。各諸侯國相互爭霸,禮崩樂壞,社會上“臣弑君、子弑父”的現象經常發生。這時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禮進行了闡述,對禮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其中,儒家學派係統地闡述了禮的起源、本質、意義和作用,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麵而深刻地論述了禮,從而豐富了禮的內涵,把禮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中國禮儀的發展
禮儀的變革時期
在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這一時期的禮儀著重於建立禮製,在封建社會,禮製與律製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重要工具。“禮法互補,以禮為主導”,是中國古代法律製度的理想模式。禮製側重於預防犯罪,律製則側重於懲罰犯罪。禮製是預防犯罪的積極手段,律製是懲罰犯罪的消極手段,禮律結合、相輔相成,共同維護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在這一時期,禮儀的重要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廣泛的認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禮作為法律的重要補充,禮製成為法律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是立法的指導思想,禮是法律的靈魂,禮是執法、司法的準則,禮是“定紛止爭”的依據。禮製的內容被直接納為律例,禮製的許多原則成為法律的重要原則,禮製的精神成為法律的內在精神。如秦律中的不準“淫亂”就是儒家的禮教內容;唐律中的“十惡”不赦,為“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這些也都是儒家的禮教內容。可以說,中國古代法律就是“禮法”,禮製是中國古代法律的理論基礎。
在秦漢以後,雖然各個朝代的政治製度不儘相同,但以禮製為核心的政治製度始終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禮製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方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限製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進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禮儀的衰落時期
辛亥革命以後,受西方資產階級文明衝擊,中國的傳統禮儀開始受到很大的衝擊,傳統禮儀走向衰落。特彆是新文化運動興起後,以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等為代表的一批激進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主義展開了猛烈地抨擊,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對封建禮教進行了全麵清算。他們認為,要救中國,就必須推翻封建專製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就必須衝破封建主義的思想束縛,廣泛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他們在猛烈抨擊封建禮教的同時,也全盤否定了傳統禮儀,甚至將傳統禮儀視為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源。
新中國成立後,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傳統禮儀被視為封建糟粕而遭到全盤否定。特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傳統禮儀更是被視為“四舊”之一而遭到徹底批判和全麵否定。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和西方先進文化的傳入,人們在反思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開始重新審視傳統禮儀,認識到傳統禮儀在維係社會正常秩序、促進人際和諧、推動社會進步方麵的重要作用,於是,傳統禮儀逐漸得到恢複和重視。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傳統禮儀中存在著的許多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內容,開始對傳統禮儀進行揚棄,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三)中國禮儀的特點
禮儀具有普遍性
禮儀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其本質是通過一定的形式來體現人們對彼此的尊重。這種尊重,不分對象,不分場合,人人需要,處處適用。也就是說,禮儀是普遍適用於社會各個領域的,是對人們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
禮儀具有規範性
禮儀是一種行為規範,它規定了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方式和準則。這些行為方式和準則,是人們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習慣,是大家共同認可、普遍遵守的。因此,禮儀具有規範性,對人們的行為起著約束作用。
禮儀具有多樣性
禮儀的內容十分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從內容上看,禮儀包括個人禮儀、家庭禮儀、社交禮儀、職場禮儀、商務禮儀、國際禮儀等;從形式上看,禮儀有口頭語言禮儀、書麵語言禮儀、體態語言禮儀、儀容儀表禮儀、服飾禮儀、餐飲禮儀、慶典禮儀、公關禮儀等。這些禮儀既相互區彆,又相互聯係,共同構成了禮儀的完整體係。
禮儀具有傳承性
禮儀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禮儀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規範和體係,並被人們世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因此,禮儀具有傳承性,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儀具有差異性
禮儀作為一種行為規範,雖然具有普遍性、規範性和多樣性,但由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行業、不同場合、不同對象等方麵的差異,禮儀也會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性,體現了禮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體現了人們對禮儀的不同理解和應用。
二、中國禮儀的內容
中國禮儀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外在的表現形式,又有內在的精神內涵,既有對國家和社會整體行為的規範,又有對個人的行為準則和要求。具體來說,中國禮儀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尊老敬賢
我國自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麵尊長、敬老成為人倫道德規範的核心。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一套以“尊老”為原則的養老敬老的禮儀製度。例如,在飲食禮儀上,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資格吃“珍饈”,即品嘗珍貴而美味的食品。70歲以上的老人,則“膳於君”,即可以在君主的宴席上吃飯。80歲以上的老人,吃飯時還要有人端著食物伺候,不用自己費力去取食物。90歲以上的老人,由於行動不便,其家人應使其在室內休息,並把飯菜送上門去,甚至還要把飯菜送到他嘴邊,如果老人自己吃,家人還要像對待小孩一樣給予照顧,幫助其把飯送進嘴裡。可見,尊老是當時敬老禮儀的重要內容。
敬賢,就是尊重有知識、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賢與能是密不可分的。隻有具備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能稱之為賢人。賢人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敬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