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升聽到男人的話隻是低頭嗤笑了一下。
“去吧,不用我們壓著,這些事情也鬨不出多大的。”
他知道,這些事情不是他一個人所能做到的。
他想,接下來的互聯網應該會很熱鬨。
演唱會莫名其妙的多了起來,各種娛樂綜藝、新聞八卦天天霸屏,低俗直播有增無減。
比如一些女性意識特彆強的城市幾乎每周都有好幾場不同歌手的巡回演唱會,各種宣傳海報、廣告鋪天蓋地,然後社交媒體上也全是相關話題,大家都在討論搶票、現場氛圍等,過度聚焦於此。
像各種綜藝,那個播出期間也會頻繁登上熱搜,各種路透、嘉賓互動等內容充斥網絡,很多人花大量時間去追看、討論節目裡的遊戲環節、成員間的小摩擦等,哪怕和自己生活毫無關聯。
甚至是某些平台上的主播靠扮醜、說一些低俗的段子來博眼球、賺流量,這時候也會有更大的流量,有大量觀眾觀看、打賞,直播間人氣居高不下,而且這類直播屢禁不止,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如果有心人再細心一點,會發現一些玄學、國學如同沉渣泛起,又開始嶄露頭角。
但是這個國學它是要打引號的。
有些所謂的“國學大師”在網絡上打著傳播國學的幌子,講一些毫無根據的風水、命理知識,宣揚封建迷信那一套,比如聲稱通過看麵相就能知曉人一生運勢,還售賣高價的所謂“轉運物件”,可還是有不少人盲目相信並追捧。
然後大家發現,人的注意力被轉移了。
他太了解了,現在這種看上去娛樂至死的狀態與現在的社會境況格格不入,其實是人們對自己的處境幾乎又處在了百年前魯迅所批判的那種國民性上,麻木漠然。
就像是網上有人在街頭拍攝到老人不慎摔倒的視頻,一群人圍著看,有人在拍視頻,有人在小聲議論,但就是沒人第一時間上去扶一把,都在觀望,等醫護人員或者老人家屬來了,大家才慢慢散去,隻是充當了冷漠的旁觀者。
小區裡鄰裡之間有了矛盾,爭吵起來,很快就圍聚了好多居民,大家都在那聽著、看著,甚至還有人嬉笑調侃,卻沒人想著去幫忙調解,隻是把這當成一場熱鬨來看,等當事人不吵了,人群也就散了。
所以咱們老一輩魯迅他早就說,一個人走在街上,吐了一口痰,就會有人上來看,然後兩個三個,最後圍成一群,然後轟然散去。
這是華夏的舊社會人們的思維狀態,習慣以看客的身份去對待周遭的世界,主體性喪失,或者說主體性從未被完整的構建過。
有些人已經發現現在這一切和新時代好像。
那這一切是什麼造成的?
很多人就開始覺得這是社會進步過程不可避免的。
但陳升倒是覺得這裡麵不乏有人為的因素(一切是作者的意淫哈~沒有任何數據支撐,片麵的觀點。)
再看現在,無論是網絡或現實,真正關切到每個人自身的社會議題總是被一帶而過!
而各路與自己毫不相乾的人的家長裡短總能夠頻頻衝上熱榜,張三下了,李四上,彆人的瓜總是比自己的瓜吃起來要美味,人群是多麼的像羊群。
後來再看熱搜,陳升發現,果然如此!這是後話了。
其實這就是價值的缺失,是導致麻木與漠然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個人有自己明確做真事的價值,當這一價值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危機,那如果普遍的價值都遭到了破壞,那就會引起他的恐慌。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真是什麼樣的價值,或者說有些價值暗藏在心底,從來沒有被明確的梳理過,那他就會體驗到焦慮和不適、不安。
有感覺,但說不清原因,這是焦慮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個人既不知道自己真是什麼樣的價值,也體會不到任何異樣的威脅的話,這就體現出所謂的漠然和麻木。
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隻是盲目跟風,看到彆人做電商賺錢就去做電商,
看到彆人考公就去考公,根本沒認真思考自己真正擅長、真正覺得有價值的工作是什麼,
結果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難或者行業不景氣,就陷入焦慮迷茫,不知道自己堅持下去的意義在哪。
一些人在生活中,平時熱衷於參與各種娛樂活動、閒聊八卦,可當麵臨一些社會公益活動,
比如社區組織的環保行動、關愛孤寡老人活動時,覺得和自己沒多大關係,毫不關心,體現出對自身生活價值沒有清晰認知,所以對有意義的事很漠然。
現在的社會彌漫的不安和漠然,大家一股腦沉迷在娛樂當中,這種不安和漠然不能或者沒有機會得到清楚的闡明,接受理性的分析,既說不清麵臨威脅的價值是什麼,也道不明究竟是什麼在威脅著他們。
有的人感覺不對勁,但隻是感覺不對勁,多數人漠然麻木,少部分清楚的人乾脆選擇擺爛,或者被迫選擇擺爛,擺出一副犬儒的姿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