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傑覺得高祈年是沒救了,無奈搖頭,道破天機。
“你以為你的行動多機密,實話告訴你吧,各個進山的路口,都有聯防隊員值班,像你這種鬼鬼祟祟的,他們一眼就能認出來。”
“山裡每隔多少米就有一個了望台,專門治你們這些不守法律的人。”
高祈年驚訝的瞪大雙眼。
“我連聽說都沒聽說過,你怎麼知道的這麼清楚。”
當然是森林公安局局長孫愛民告訴他的。
李傑朝高祈年翻了個白眼。
“我怎麼知道的,你就彆問了,反正你想進山打獵是不可能了。”
這隻是件再小不過的事,連派出所那邊也隻是罰款警告,沒有留案底。
李傑卻通過這件小事,聯想到那些像高祈年一樣,想過打獵癮的人。
有需求就有市場,這是妥妥的商機啊。
正好手裡就有承包的山地,養殖場那些野兔、鬆雞也有了用武之地,可惜沒有溫泉,到工商局辦個手續,幾天就搞定了。
村子裡很多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有些娶了城裡姑娘,有些在城裡買了房,就算暫時買不起房的,也在鉚足勁存錢,想在城市裡紮根。
總之,山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隻留下一些舍不得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或者不願意進城給兒子添麻煩的老人。
李傑要辦生態園,便需要建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房子,還得解決遊客的吃住問題,一些老破小的房子,放在那也沒人住,李傑要買下,沒有誰不願意的。
當然,也有打算站著不走,想多要些錢的。
村長挨家挨戶動員。
“你住著,宅基地還是村裡的,等你老了,房子倒了,宅基地就被村裡收回來了,除非你兒子還願意花錢翻蓋,不然早點賣早點拿錢,給兒子添些錢在城裡買房子享福去,不好嗎?”
對於故土難離的老人,李傑也考慮的很周到,建了一成排的獨門獨戶小平房,給一定的賠償金。
願意來生態園工作的,也給工資。
年過六十五歲的老人或者五保戶,軍屬,都可以免費來園區食堂吃飯,定期安排理發師幫他們理發修臉。
村裡人都誇李傑有出息,不忘本。
幾個沒兒沒女的老人,更是拉著他的手老淚縱橫。
“我以為我哪天死在屋裡都沒人知道,這下好了,我不能擔心餓死了。”
這個年代,福利保障製度還不完善,申請貧困補助並不容易,就算申請下來了,也隻夠買些米,勉強不被餓死。
國家還處在爬城的階段,很多地區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但從百姓的角度想,一輩子當牛作馬,老了吃穿都成問題,頭疼腦熱隻能挺著,也夠心酸了。
李傑不認為自己是大好人,隻想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當為前世的秦瑤和李婷婷積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