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其實一直在討論,究竟要不要西去,可這個時代信息閉塞,沒有人知道烏孫和匈奴戰爭的最後結果。
在聽新來的阿蘭人說,“匈奴人的進攻越來越多,他們的一些部族已經向著西邊過來了,東邊到處都是他們的人”
老阿拉什說道,“先到大海的西邊去躲一躲,等天氣暖和了,我們在派人回來看看,如果戰爭停了,我們就回來,也就一年半載的。”
這話在於遊牧民族完全可以接受,離開一年兩年再回來,確實也沒有什麼問題,隻有崔力和袁華苦笑,這他娘,怎麼越跑越遠,見了鬼了!
可又能如何?難道賴著不走,和阿蘭人再翻臉?罷了,先積蓄實力吧!
袁華看看那一百套騎兵盔甲和一百套步兵盔甲,覺得這就是實力,隻要擁有一千套,不奴部也大小是個勢力了!
大雪裡,外麵的兩個高大煉鐵爐,還在吞吐著煤炭,風力鼓風機在不斷搖動向著爐心鼓風。
現在已經是二月初,他們在利用最後的一個月瘋狂的冶鐵,一邊備好鐵料,一邊鑄造盔甲和武器。
行動計劃已經定好,部隊分為兩支,一支是陸上部隊,他們就沿著大海邊一路走,對方說走三十日,那就是一千裡的樣子。
他們也不管隻要超過八百裡,他們隻要找到好地方就紮下營地,反正這個時代,誰也搞不清楚距離。
而第二路則是船隊,他們有六條船,一條比一條大,到最後一條,已經能裝下六十人,載重超過五十噸,這些船都用來裝載重物,例如風車和水車的組件,以及鐵料等。
真正探路的其實是船隊,他們沿著大海邊航行隻要看到河流的入海口,就會派人上岸進行搜索,如果沒有人就標記下來。
大家約定,陸上部隊會每天晚上在沿海的高地點燃篝火和升起旗幟,這樣隻要靠近海岸的船隻就能看見。
他們現在也有旗幟了,是站立的人,左手拿著鐮刀,右手拿著斧頭,鐮刀是收割草料和糧食,代表勞動。斧頭代表著強大的戰鬥力。站著的人,代表永不為奴!
旗子本身的顏色是麻原色,站立的小人是紅色的。這樣非常顯眼,又明亮,這個畫麵是劉玉想的,也是她畫的。
現在,他們的馬隊和船隊上麵都有一塊這樣的不奴族的旗幟,同樣他們的族人現在所有的衣服也都是紅色的,原因。。。很簡單。。。他們隻找到紅色的染料。
這種紅色的染料,是一種荒漠上的植物,叫做“半日花”,折斷它的地上部分會流出紅色的乳汁,這就是含有紅色染料。而不遠處的荒漠裡就有很多,不奴部的人們在夏日裡收集了一些。
所以,當不奴部的陸上遷徙部隊,向著西邊出發時,白色的荒原上全是策馬奔騰的紅色的小人兒,怎麼看,怎麼喜氣。
而袁華則站在大船上,遙望著出發的隊伍,直到看不見他們,才帶著一百五十人的水軍出發了。
現在他們所有的船都有一個厚厚的草席棚子和草簾子,船倉裡還有一個小鐵皮爐子,爐子是固定在一個方形石頭上的,這樣可以和木板隔離,又用煙囪把煙氣引出去。
而最後造的兩條大船更是在甲板上造了一層木頭房子,甲板下還分成水密隔倉,這樣萬一漏水也不會全船沉沒。
袁華爬進船艙,下麵是二十噸鐵料和三十噸煤炭,這真是無比紮實的壓艙石。
他和兩個匠人再次檢查了一下,看看有沒有漏水的地方,他爬上甲板,將羊毛兜帽罩住自己的小腦袋,大聲問其他的船隻,“你們檢查好了嗎?”
崔力在另外一條船上喊道,“我這邊好了!”
另外四條小一點的船,也在喊,“好了”。
於是,袁華拿起一個吊在鋼條下的鐵錘,敲打鋼條,喊道,“起航!”
小船的船員解開大船的纜繩,站在碼頭上,聽到大船上有號子聲傳來,左右各有十把船槳在有節奏的劃動,慢慢離開了碼頭,然後,船頭和船尾,兩個草編織的三角風帆被升起,慢慢朝著大海深處而去。
他們也跳上小船,用長木棍將船推離碼頭,劃著槳離開淺水區,一聲漢語,“起帆”,船尾的中後部,兩個水手開始拉動纜繩,一個小小的三角硬帆升起,不斷調整著風帆的方向,小船開始追逐大船而去。
現在,甲板上還有兩個人,他們穿的很厚實,又圍了一塊大牛皮,一個負責轉動風帆,一個負責掌舵。
其餘的十八個人都進到了草席做的船艙,一個大沙漏被翻倒,隻要沙子全部落入下麵,就要換人。大約也就是一個小時左右。
按照規定,他們隻在白天航行,會在晚上來臨前找到一個可以上岸的地方。如果實在沒找到,那麼也要在海邊扔下鐵錨進行停泊。
這群人其實都不知道遠航,也就從九月到第二年的二月,玩了六個月海水。
進入十一月,唯一還有產出的隻有海洋,他們整個冬天都在出海,一邊訓練,一邊捕魚。也虧了這些水手,這個冬天他們並沒有殺更多的羊,大車上也滿是鹹魚,就是味道有點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