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四河平原_大漢與羅馬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大漢與羅馬 > 第106章 四河平原

第106章 四河平原(1 / 2)

乞力要去哪裡?

乞力要去的地方是夷播海,就是今天的巴爾喀什湖,大漢說這是夷播海。

是位於今日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一個巨大的內流湖。

這是一個內陸冰川堰塞湖,是世界上第四長湖,烏孫和匈奴為了這片土地發生過無數戰爭。

夷播海很特彆的,它的東西兩部分水質不同。西半部是淡水,而東半部是鹹水。這種“一湖兩水”的現象是由於伊犁河等河流主要流入湖的西部,而東部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區氣候乾旱,湖水蒸發量大,導致湖水含鹽量增多。

巴爾喀什湖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西部年平均氣溫10c,東部9c,年降水量430毫米。湖麵在11月底到4月初會結冰。

這裡有伊犁河、庫爾烏蘇河(卡拉塔爾河)、勒布什河(列普瑟河)、愛古斯河(阿亞古茲河)流過這片土地,這些河流又會分支出無數支流,千萬年河流的泛濫帶來泥土和淤泥,給這片草原注入了無限的生機。

烏孫人最終失去了這片土地,當老人們曾說,那裡隻要撒一把種子,就能有不可思議的糧食收獲。

大漢稱這裡“夷播海”,但烏孫人稱這裡“四河草原”。

要想讓匈奴人離開西域,那就必須占據這裡,這裡是匈奴人在整個西邊的牧馬之地,就如同大漢那邊的河套之地。

一萬不奴族輕騎兵,不斷在草原和荒漠間,彙聚然後再分散。他們如同進入這片寬廣天地的遊龍,快如疾風。

匈奴人已經知道他們來了,可這群輕騎兵將部隊分為兩波。一千人押著婦女和孩子在後麵以每日八十裡的速度在向著東麵移動,而九千輕騎兵則每日以一百一十裡的速度在前麵快速掃蕩。他們的速度和匈奴牧民向後傳遞消息的速度幾乎差不多,匈奴人根本來不及反應。

每一次隻要攻下一個匈奴部落,就會派出一個百人隊去到下一個集合點,等待後麵部隊的抵達。

這個百人隊,在交接物資和人口之後,再次以更快的速度向東馳騁,去追逐大部隊。

乞力每七天會在一個集合點,彙集所有部隊,然後統計部隊人數。

結果,當他仔細審視自己所率領的部隊時,驚訝地發現其規模竟然越來越龐大。這一現象令他感到十分詫異,於是趕忙派人去詢問其中緣由。經過一番打聽之後方才得知,原來有許多原本隸屬於匈奴人的其他部落,竟紛紛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四處尋覓著不奴族,並主動請求加入他們的隊伍。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深入了解後才明白,原來是匈奴人在嚴寒的冬日裡,毫不留情地奪走了那些部落本就少得可憐的糧食儲備。由於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這些部落中的老人和孩子最終都難以抵禦饑餓與寒冷的侵襲,悲慘地餓死在了無情的風雪之中。

無儘的仇恨如瘟疫一般在人們的心中迅速蔓延開來,無法遏製。而此時不奴人的強大騎兵,則如同那一把熊熊燃燒、勢不可擋的燎原之火,瞬間將整片草原徹底點燃!

草原就是這樣,當一個部族強大起來,就需要更多的草場和糧食。草原看上去很大,遼闊無邊,可真正適合放牧的地區其實並不多,更多的地方是荒漠,草木匱乏,不足以支撐部落的生存和發展。

就像肥美的四河草原,兩百年前曾屬於烏孫,匈奴人用屠殺將烏孫人驅逐,用那片土地養育更多的匈奴人口。

於是匈奴越強大,烏孫越衰弱。

匈奴人不但這樣對待烏孫,也這樣對待其他的遊牧部落,匈奴人的部族文明,極其簡單的野蠻製度和狹隘的民族心胸,根本不足以真正駕馭這片草原。

乞力在七月三日,讓十個千夫長上報了各自的人數給白馬少年,那少年統計完之後,將一個數字交到他手裡。

乞力在營帳裡,猛地站了起來,對白馬少年喊道“把所有的千夫長叫來!”

他再次拿起那份白馬少年做的報告,確認了一下上麵的數字。

那數字寫著,戰士一萬六千七百人,婦孺兩萬三千人。

他沒有搞清楚,這一路打仗,怎麼戰士會越打越多?他要問個明白。

十個千夫長向他彙報以後,才明白已經有十個小部落,大約一萬一千人已經加入了他們。

其中所有的男人都拿起了武器加入軍隊,而婦孺和老人全部加入了後麵的大車隊。

乞力問“他們都有馬匹,武器和鎧甲嗎?”

一位千夫長走上前來,說道“馬匹是他們自己的,但我們補充了一些匈奴人的馬匹,讓他們也可以至少一人雙馬。另外,大多數人都有弓和箭矢,我們將匈奴人的武器和苗刀分了一部分給他們,做到一人至少有一把武器;大多數人都沒有皮甲,我們將匈奴人多出來的牛皮帳篷拆掉,將牛皮交給後麵的隊伍,正在幫他們製作。”

“糧食還夠嗎?”,這是乞力最擔心的問題。



最新小说: 心道征途 不是,她無限回血,你打她乾嘛 網遊:我有可成長技能 帝王無名 重生08,開篇傳奇人生 絕美禦獸師每天都在發癲開狂暴 逆天崛起之仙途重生 律師:拐賣判五年?給我滿族抄斬 十點半熄燈,出聲者死 花妖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