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也就納悶了,三條羅馬三列槳戰艦,怎麼敢直接挑戰三十條不奴族的軍艦?
他疑惑的問蓋尤斯,“你怎麼看?為啥三條羅馬戰艦,敢直接衝擊我們三十條軍艦?”
蓋尤斯想了想,回答道“我們,沒有槳!”
身邊的小古塔歪著腦袋,問道“難道,羅馬海軍認為武力值的強弱,是看船槳多寡?!”
蓋尤斯點頭,回答道“比三列槳強大的戰艦,是四列槳,五列槳。在羅馬看來,船槳數量代表船員的多少?也代表動力的強弱。”
袁華點點頭,說了一句彆人聽不懂的話語,“嗯,明白了!這就像驅逐艦有沒有坑?有多少坑?是一樣的道理。”
坑?是什麼意思?船上為什麼要有坑?不理解。。。
眾人麵麵相覷,袁華又發神經病了,他偶爾會神經病般,說出一些特彆奇怪的話語,旁邊人很難明白其中的意思。
袁華看著那三條找死的羅馬海軍戰船,說道“備戰吧!全部擊沉,不能讓任何一條船返回羅馬報信!前兩輪,散彈攻擊船帆,後麵五輪磚頭重彈攻擊船體。必須讓人們稍微尊重一下沒有槳的船隻!”
羅馬的三條海船呈品字形,展開西南麵的海域上,艦船之間的間隔是一百五十步左右。
三條羅馬海船上,鼓聲陣陣。
不奴族的海船按照訓練時的要求,開始快速搶占t字頭。一字長蛇陣開始做急轉彎。
與這個時代的登船作戰不同,袁華他們在和貴霜海軍作戰以後,就進行了大量海戰研討,最終選擇了風帆時代的搶t字橫頭的戰術。
現在不奴族的海軍,都會在第一時間以縱隊切入順風方向的t字橫隊。
風帆戰艦時代的搶t戰術是一種經典的海戰戰術,其核心在於通過占據有利的t字橫頭位置,集中己方火力對敵方艦隊進行優勢打擊。
在風帆戰艦時代,戰艦的火炮主要布置在兩側,因此側麵對敵時能夠發揮最大的火力。當己方艦隊以橫隊形式攔截敵方縱隊時,形成t字橫頭,己方所有戰艦的側舷火力可以集中攻擊敵方縱隊的先導艦,而敵方隻有先導艦的前部火炮能夠還擊,火力受到極大限製。
同樣不奴族的“熱吻炮”是按照現代的縱軸線布局,前後各有一個炮台。隻是軍艦沿著縱軸線布置了四台“熱吻炮”,而武裝貨輪隻沿著中軸線布置了兩台。
這樣做,可以將船體中部的空間全部節約出來,可以用於存儲大量物資和擴大海員的生存空間。
這樣三層甲板,下麵兩層可以存儲物資,最上麵一層可以作為船員的生活空間。
他們在黑海訓練了三個月,發現處於上風位置的艦隊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和速度,能夠更好地控製戰場節奏,快速通過敵方火力殺傷區,並在敵方火力較弱的艦首和艦尾方向進行攻擊。
袁華發現,真正的海戰,有兩個最重要的點,一是艦隊需要速度,具有速度,同時具備良好的轉向能力和編隊控製能力,以便在進入戰鬥前快速調整隊形,形成t字橫頭。二是,在交錯的一瞬間,可以投射的火力密度。
通過搶t戰術,可以將火力集中在敵方縱隊的先導艦上,迅速削弱敵方的戰鬥力。
現在,三十條不奴族海船上,長號聲聲。
羅馬人的海軍將領,第一次看見這樣的作戰方式,敵人不是直接對著羅馬的軍艦航向。
而是,先逆風航行,然後快速轉向,順著海風的方向,橫向切過自己前鋒艦船的前進航向。
羅馬的鼓聲,不奴族的長號,將整個海麵的浪花都激蕩而起,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
袁華他們研究過羅馬人的弩炮,他們知道羅馬弩炮的極限射程是三百米左右,所以他們訓練最多的是從四百米左右越過敵船前方。
袁華所在的十條戰艦是先導艦隊,第一個從東到西,在羅馬軍艦前麵穿越而過的是“長空號”一百五十噸級的戰艦。
長空號,按照訓練,他們在羅馬戰艦東側,大約四十度夾角的位置,就開始了第一次四發高仰角散彈射擊。
這些散彈直接炮擊的,其實是羅馬人的風帆,這些燒製的散彈,是大約十個陶土燒製的銳角圓錐體,就像現代子彈的彈頭,用紙包裹放入鋼鐵弓弦牽引的金屬網兜之內。
四個射擊組,每個組六人,他們同時高聲大喊“散彈,完成”,船隻前後各合有一個戰士將一麵紅旗豎起。
船長越過四十度夾角的時候,大喊“發射”,身邊的士兵,狠命的敲擊大鼓,一聲“咚”鼓聲響起。
四架“熱吻”,鋼鐵彈簧組成的超級重型弩機被激發,四門熱吻連續發射。
在回彈的弓臂巨力之下,野蠻的拉動牛筋弓弦,金屬網兜瞬間就“呼”的一聲,將四十發散彈激射而出。
紙張迎風碎裂,尖銳的散彈,卻朝著羅馬艦船呼嘯著飛去。
長空號的船長,大聲喊道“裝彈,速度裝彈”。
四名上弩手,用腰腹之力將弩機上到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由兩個轉盤手,飛速旋轉轉盤,用省力滑輪組開始一點點拉開最大力氣的末尾段,一直到聽到哢嚓一聲,弩機到位為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時他們剛好,越過中線,從敵人艦船的東側,越過中線,到達了敵人艦艇的西側海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