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並匈奴,讓不奴族的領地向東擴大到“北海”的南岸,漢朝時期的北海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
啟玉統領帶領一萬士兵駐紮,招募周邊的牧民,在這裡建設一座新的城市,城市的名字叫做落日城,地點在今日烏蘭巴托以北。
北地的匈奴至此走向末路,三分之一被歸順了不奴族,三分之一歸順了大漢,三分之一被鮮卑人征服。
袁華原本曆史線裡麵,匈奴人的西征沒有發生,而不奴族增加了十三萬人口,加上不斷融合進來的漢族移民,烏孫族和阿蘭族,到公元一一六年一月,不奴族的總人口已經達到六十萬。
現在,從黑海的西北角到北海的南部,地跨一萬六千裡,都是不奴族的控製範圍。
公元一一六年三月,烏孫部落聯盟最後的十一萬部落民,正式通過可彥向不奴族發出請求,請求全麵加入不奴族。
大匠師會議經過討論,在公元一一六年四月,全麵接收烏孫部落,並要求其中的五萬烏孫族向落日城遷徙,以穩固東部邊疆。
不奴族總人口達到七十一萬。
於此同時,從四河草原到落日城,每隔五十裡建立一個百人的驛站村落,開始建立健全的驛站通信係統。
公元一一六年,五月十三日,黑海的東側,老阿拉什站在城牆之上,南麵山嶺之上全是漫天的烽火,羅馬軍團的十萬大軍終於還是來了。
老阿拉什這一刻,他笑了,對著身邊的軍官說道“終於來了!那我們就應該動一動了,按照計劃執行吧!”
軍官立刻撫胸敬禮,然後快速跑下城牆,將一個紅色的信件交給等在城門口的十個輕騎兵,對他們說道“山海城,可彥將軍,紅色急報,八百裡加急!”
為首的輕騎兵接過紅色信件,撫胸敬禮,立刻上馬,帶著十名輕騎兵一人三馬,策馬從城門口奔馳而出,向著東麵而去。
他們將護送這封郵件到達五十裡外的村落,然後村落會立刻派出十名武裝牧民繼續向東極速傳遞,每五十裡更換十人,日夜不停,將信件送達山海城可彥將軍手裡。
這條路,長達一千五百裡,輕騎兵連續換馬,在白天能達到二十五公裡每小時,夜晚能達到十五公裡每小時,平均時速為二十公裡。
三十八個小時之後,這封信被送到山海城軍營之中,直接交到可彥將軍手裡。
老將軍展開信件,仔細然後他轉身對身邊的軍官下令道“傳我將令,中部戰區兩萬將士,一個小時之內集合完畢,隨我南出歎息之牆”
老將軍手裡的紅色信件,上麵寫了很多小字,但有四個大字尤為顯眼,這四個字是“第比利斯”。
好吧,那真的是一座人類曆史上最悲劇的城市!
今日的不奴族共有三支軍團,乞力負責東部軍團,可彥負責中部軍團,老阿拉什負責西部軍團。
每個戰區擁有半脫產兩萬輕騎兵,六千重甲步騎,一千大車。
東部戰區負責落日,伊犁和四河,三城的安全。
中部戰區負責不屈,希望和源啟三城的安全。
東部戰區負責山海,江海和黑海,三城的安全。
另外,所有城池都擁有一支兩千人的城衛重甲部隊,他們全部歸屬劉行統管,他們不進行野戰,隻負責城市防禦。
所謂,半脫產!是指的每年兩個農忙季節,這些士兵全部要就近去到相關城市和鄉村進行集體勞作,他們有指定的田地需要耕種和收割,但平時這些田地歸其他農人打理。
但不奴族最恐怖的戰鬥力,其實還不是些士兵。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不奴族所有的家庭都要領取甲片和麻線,為每一個成年男女都編製一套劄甲。
不奴族的成年禮,是贈送孩子一套金屬鎧甲,讓他們自己送去城市和鄉村的衛所,在那裡登記上自己的名字。因為從十六歲開始,無論男女,他們都將肩負起保護族群的責任。
每周的周六,全體不奴族成年男女都要在城外,進行披甲軍事操演,每個月分彆練習一項,騎射,弓弩,戰陣和號令攻防。
你可以這麼認為,不奴族鋼鐵工業加上尚武的民族性格,六十萬不奴族中去掉老幼,有接近四十萬的披甲戰士。
而不奴族的軍事機構裡,他們的思路其實更為奇葩,他們記得三個戰區的半職業化軍隊其實是劈向敵人的斧頭,而真正的防禦可以依靠人民!
如果願意,不奴族三個戰區可以全員出動直接殺進敵人的腹地,他們是不奴族向外射出的箭矢。
而敵人要進攻不奴族的城市,還要麵對每個城市至少四萬的披甲平民士兵和強大的城防係統。披甲戰鬥民,才是不奴族真正的盾。
你絕不要小看女人!不奴族的武器非常特彆,他們的主戰武器是斧頭,你可以試一試,讓女人用斧頭砍一砍你,就算你穿了劄甲,斧頭的重擊,一樣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更不要說,草原上的女子,她們長期從事體力勞動,那力氣可不是現代社會裡麵女子。她們每日要耕田,要牧馬,甚至要麵對草原上的狼群,她們的一斧頭,是能活活劈死一頭狼的存在,我勸你不要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