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有一種宿命的忙碌,到這個世間,一切都是如此匆匆,如此忙忙。
就算他將自我隔離,他們在一個無人的半島上,依然每日隨著太陽升起,他們都會鳴鐘起床,然後帶著五百名艦員一起學習,一起勞作,直到太陽在西邊落下。
他們砍伐半島上的樹木,然後製作深入大海的滑道。高聲的號子聲裡,眾人奮力將海船順著滑道拉上海灘,一邊修複船隻,一邊將船底的生物去除。
袁華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這個時代的人們壽命大多都不太長,很多人五十就已然離去。
日月輪換,晝雨夜風,轉眼之間,他來到這個世間,已經九年,算一算自己已經二十四歲了。
他不知道自己還有幾年,他想為不奴族和大漢找到一條路,因為他知道曆史的走向,接下來就是中華最黑暗的歲月。
帝國會逐一崩塌,大漢到184年就會爆發黃巾軍大起義,土地兼並嚴重,農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賦稅徭役沉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若到那時,大漢就會無路可走,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殘酷和殘忍到什麼程度,隻看數據就能讓人心痛不已。
根據大漢史書記載,全國共有16708萬戶,人口達到56487萬。後世學者估算,加上未納入統計的豪強地主庇護人口、少數民族等,現在東漢人口的峰值約為6500萬。
現在的大漢啊!是人類曆史上何其繁盛的時代。
可三國末年,到公元2101novel.com年,中國蒼茫大地之上還活下來多少人民?
隻剩下800萬人口,魏蜀吳三國的曆史數據,隻剩下800萬人口啊!
這究竟是什麼概念?
人口損失率878!
如果是袁華生活的時代,如果以十四億中國人而論,那就是要死12278億的人口,這他娘是天災嗎?
這真的是天災嗎?
這根本就是人禍,徹徹底底的人禍!
王粲《七哀詩》寫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曹植《送應氏二首》有“中野何蕭條,千裡無人煙。”
曹操《蒿裡行》也有“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仲長統(179~219年)在《昌言》中說“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裡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流亡的農民走投無路,到處暴動,前赴後繼。
從安帝到靈帝的八十餘年中,見於記載的農民暴動大小合計近百次。
公元184年,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準備比較嚴密的農民戰爭——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爆發了。
中國人啊!
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堅韌的民族,他們勤勞而善良,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管理的民族。
人們隻記得黃巾軍大起義,但這是上百次起義中的一次而已,隻是這一次起義的規模更大而已。
八十年,近百次農民起義!
為什麼?
因為沒有土地,因為帝國的法律讓貧苦的中國子民,連一口吃的都沒有。
但凡中國人有一口吃的,就會忍受。可大漢的後期,世道已經癲狂,世族的糧倉堆滿了糧食,睡在金玉之上,可鄉野之間,百姓餓死無數啊!
《潛夫論》是東漢思想家王符所著的一部政論性著作,全書共十卷三十六篇,內容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曆史、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王符生活在東漢中後期,社會矛盾尖銳,豪族奢侈浪費和迫害人民的現象十分嚴重。他眼睜睜的看著大漢一點點腐朽,痛心的寫道“富者累金積玉,貧者席槁枕土”。
真到了那個時候,就如同黃河決堤,誰也救不了大漢,誰也救不了中華,誰也救不了!
他為什麼要在不奴族還如此弱小的時候,毅然出海,遠渡重洋,因為他是漢人。
他不可能眼睜睜看著數千萬大漢人,被人禍活活餓死,被人禍拖入綿延不絕的戰禍。
他要立下“天賦地權”,要用不奴族的憲法,給大漢千萬生民,留一口活下去的氣眼。
有些東西,他不能說,隻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