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一六年八月十日,袁華踏上了浩浩黃河入海口的岸邊。
黃河入海口,波濤洶湧,浪花拍打著岸邊,發出陣陣轟鳴。一艘海船緩緩靠岸,一個年輕剛強的男子踏上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是多年未曾歸鄉的遊子。
前世,今生,這是他第一次離黃河是如此的近。
站在黃河岸邊,眼前的大河奔騰不息,浩浩蕩蕩,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大地之上。河水裹挾著泥沙,緩緩向前,流入大海。這渾濁的浪濤中,仿佛蘊含著無儘的力量。他望著浩瀚大河,心中湧起無儘的感慨。這條大河,從遙遠的雪山發源,穿越千山萬水,滋養著廣袤的中原大地,養育了千萬大漢子民。他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目光越過黃河,望向遠方那片浩瀚的草海。那是一片無垠的綠色,草浪隨風起伏,如同大海的波濤。草海中,有牛羊成群,有漢民的歌聲悠揚,原來大漢亦是有歌的民族。
他仿佛看到了千萬大漢的鄉親,他們在黃河水的灌溉下,辛勤勞作,輪回萬年,年複一年收獲著希望。黃河的水滋潤著這片土地,讓這裡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有多少我大漢稚子在黃河邊嬉戲玩耍,有多少大漢的母親在河邊洗衣的身影,多少大漢的父親在黃河畔耕種的背影。那些畫麵如同黃河的浪花,一次次拍打著時空遊子的心扉。
緩緩蹲下身,雙手捧起一抔黃河水,那水帶著泥土的芬芳,帶著歲月的滄桑。他將水灑在自己的臉頰上,任由它流淌。這是大漢的母親河,也是他袁華的靈魂之河,是他魂牽夢縈的萬裡故裡。他心中默默祈禱,願這條大河永遠奔騰不息,願大漢的父老鄉親永遠幸福安康。
他起身,望著黃河與草海交彙的地方,那裡仿佛是天地的儘頭。他知道,無論他走得多遠,無論他漂泊多久,他的根永遠在這片土地上,他的心永遠牽掛著這條養育了千萬大漢子民的黃河
袁華帶著不奴族百人使團,從黃河入海口出發,一路西去,前往東漢的都城洛陽。這是一場跨越千裡、穿越繁華與荒蕪的旅程。
從黃河入海口出發,袁華一行人沿著黃河向西行進。初入大漢境內,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金黃的莊稼地,稻穀隨風起伏,宛如金色的波浪。田間地頭,農夫們忙碌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疲憊,但他們臉上卻帶著質樸的笑容。袁華看到,儘管生活艱辛,但大漢的百姓依然堅韌地在這片土地上耕耘,收獲著希望。
然而,這片土地並非全是豐收的喜悅。在田間,袁華看到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水利工程,清清的流水滋養著莊稼,也見證了大漢的智慧與勤勞。但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了一些破落不堪的茅舍,屋頂的茅草隨風飄散,牆壁上滿是裂縫。貧苦的農戶衣不遮體,孩子們在破舊的院子裡追逐嬉戲,卻難掩生活的困苦。
進入城鎮,袁華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豪族的府邸門前,停著一輛輛奢華的大車,車身上鑲嵌著金銀珠寶,彰顯著主人的財富與地位。酒肆裡傳來喧嘩聲,達官顯貴們在其中推杯換盞,歡聲笑語。袁華不禁感歎,大漢的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一邊是百姓的困苦,一邊是豪族的奢華。
在黃河岸邊,袁華看到了千百徭役的悲苦。他們皮膚被烈日曬得黝黑,汗水浸透了衣衫。他們在修建堤壩,搬運巨石,臉上寫滿了無奈與疲憊。
而在不遠處,畫舫在水一方,歌女們的歌聲婉轉悠揚,與徭役們的悲苦形成鮮明對比。
袁華還看到了在水岸邊,一艘三層的樓船,破敗不堪的,被遺落在河道邊,無人問津。它曾經何其輝煌?今日又何其沒落。
這一路,袁華看到了大漢的繁華,也看到了大漢的腐朽。他看到了百姓的堅忍,也看到了豪族的奢靡。他看到了大漢的智慧與勤勞,也看到了大漢的不公與無奈。袁華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大漢的輝煌背後,隱藏著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或許正是王朝走向衰落的隱患。
當袁華一行人抵達洛陽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感慨。大漢的都城繁華依舊,但袁華知道,這片繁華之下,隱藏著無數百姓的淚水與無奈。他帶著使命而來,也帶著對大漢的深刻思考踏入了洛陽。
此時的洛陽,好一座雄偉的人間之城。
袁華用腳丈量了洛陽的大街,好家夥,這大街寬約40米,大漢好氣度,這馬路確實修的極為寬大。
城牆也是極為高大,他是從東麵的中東門進的洛陽城,抬頭望去,城門至少高達七八層樓高,至少二十米朝上。
向左右看,兩邊都望不到儘頭,至少幾公裡長是有的。
袁華不敢想象,修建這樣一座城池,要耗費多少人力和物力,東漢依舊有漢人的豪邁。
東漢對於不奴族的此次到訪,規格定的極高。作為剿滅匈奴的最大助力和西北邊最大的盟友,九卿之一的鴻臚寺卿親自帶領官員迎接,並安排了城中外交驛站最好的房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等待召見期間,袁華一行人,也沒有出去。隻是拉著接待他們的官吏聊天,聊這洛陽城裡的趣事和大漢民間的習俗。
有官員對不奴族也很是好奇,問袁華“袁先生,聽說你們不奴族沒有王?不知傳聞是否屬實?”
袁華笑道“是真的,不奴族沒有王。”
另外一個官員好生好奇,再問“那不奴族如何統治萬民?以何種製度!”
袁華想了想,說道“極其古老的製度,這種製度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時期。”
官吏們忙問“可詳言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