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洛陽水冷_大漢與羅馬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大漢與羅馬 > 第190章 洛陽水冷

第190章 洛陽水冷(1 / 2)

袁華和古塔,帶著一百名白馬少年在洛陽住了十五天,他們白天走入洛陽的市井,與大漢的百姓交流。夜晚在一起研討,並寫下了一個文件,作為不奴族和大漢融合的根脈,也作為未來整合世界的民族宣言。

到目前為止,不奴族有一個先天的優勢,那就是不論是烏孫,大月氏,阿蘭,還是被征服的匈奴,他們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祖先起源於東方,他們是同一條根脈上開出來的不同花朵。

現在,這些花朵要回溯源頭,他們信仰新拜火教,他們相信人類終將整合,才能造出鋼鐵的巨人,征服宇宙,所以這群人聚在一起要開萬族統合之認知。

這個文件的名字叫做《新中華文明以漢語為針,以民為本,以科學為斧,以工業為力量,征服自然和宇宙》

世界需要一種共同的語言,這種語言能夠承載一切交流,它能極其精準和高效的表達,能承載人間的一切真理。

相較於其他語言,例如阿蘭語,烏孫語,匈奴語,他們的文字都是模糊不清的,他們無法承載更多的知識。

往往為了一個新的概念,一個新的物品,他們需要重新創造詞彙,而漢語可以簡單組合來進行表達。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以音節發音為標準的語言,他們的隨著距離的延伸會不斷變化,比如“水壺”,同樣源於東方遊牧民族語係的阿蘭,烏孫,大月氏和匈奴,發音相近,卻又不同。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很多詞彙會越來越不一樣。

但漢字卻能堅守千年而不變,這樣方便知識的傳遞,也方便認知的統一。

漢語,如同一根堅韌的針,穿過曆史的迷霧,串聯起世界的文明碎片。它不僅是語言的載體,更是思想的紐帶。在這根針的牽引下,它將整合世界各民族的力量,帶領全人類征服自然,最終邁向宇宙的深處。

新的中華文明,以“民”為根基。民,是文明的血脈,是進步的源泉。無論是東方的農耕智慧,還是西方的航海文明和商業精神,亦或是南美關於天文和數學研究,最終都是為了人的福祉。人生而有區彆,最終的富裕程度可能會有差彆。但不奴族要不斷提高生而為人的生存底線,從最基本的土地所有權和住房開始,逐步推廣到教育和公共設施,要每六年製定一個新的人類生存底線標準。

科學,是劈開神秘迷霧的戰斧。新的中華文明不再依賴神話與傳說,而是以理性與實證為武器,揭開自然的麵紗。從發動機,到熱氣球,從自然育種,到人工育種,從生物自我免疫,到藥物治療,科學的力量將推動人類突破一個又一個極限。而漢語,作為科學的載體,將把這些知識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全部的華夏族共同受益。

工業,是推動生產力的力量。新的中華文明將以工業為紐帶,整合全球資源,形成強大的生產力網絡。從金屬冶煉,到工業製造,從水力到熱動力,從風帆到發動機,工業的力量將讓人類不再受製於自然的局限。而漢語,作為溝通的橋梁,將讓世界各民族在工業化的浪潮中緊密合作,形成無堅不摧的合力。

征服自然,隻是第一步;征服宇宙,才是終極目標。新的中華文明將以地球為,以星辰大海為歸宿。在這條道路上,漢語將成為人類共同的語言,科學將成為人類共同的信仰,工業將成為華夏族共同的工具。而“民”,將始終是這一切的核心。

新的中華文明,不是封閉的孤島,而是開放的海洋。它將以漢語為針,以民為本,以科學為劍,以工業為翼,編織出一幅人類未來的壯麗圖景。在這幅圖景中,世界各民族將攜手共進,共同書寫屬於全人類的輝煌篇章。

寫完這篇文章,袁華和少年們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何大漢千百年能夠不斷統一?

文字可能是關鍵!

儘管發音可能不同,但大漢最不同於草原的就是文字。一份政令,在大漢各個地方的理解是相同的,這就是認知的統一!

而草原,一份文字,經過多次翻譯以後,意思會有所改變,會產生認知離散,從而無法產生心靈上的統一。而且,語言一旦變化,人心就會變化,因為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那就是你我,而不是我們。

大將軍鄧騭在此期間,專門派人請袁華到家裡進行家宴,期間鄧太後剛好回家省親。

鄧太後讓左右皆退下,三人單獨聊了一個時辰。

袁華在回到驛站以後,曾經對古塔說“鄧太後,乃奇女子也!東漢何其有幸,能有此太後坐鎮大漢,延續了大漢的氣運。”

袁華早已派人了解過鄧太後,原因很簡單,鄧太後才是現在大漢真正的掌權之人。

東漢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漢和帝駕崩,年僅二十七歲。朝堂之上,群臣惶惶,天下未定,幼主即位,國事如麻。

在這風雨飄搖之際,一位女子挺身而出,以她的智慧與魄力,穩住了東漢的江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她,便是鄧太後。

鄧太後,名綏,南陽新野人,出身名門,自幼聰慧過人。她不僅精通經史,更兼有政治遠見。漢和帝在位時,她便以賢德著稱,深得皇帝信任。和帝駕崩後,她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製,開始了她長達十六年的執政生涯。

鄧太後的首要功績,便是穩定了政局。漢和帝去世後,朝廷內外暗流湧動,權臣宦官各懷心思。鄧太後以鐵腕手段,迅速平息了內部的紛爭。她重用賢臣,如楊震、李固等,整頓吏治,肅清貪腐,使得朝政清明,天下歸心。

在經濟上,鄧太後推行了一係列惠民政策。她深知民為邦本,下令減免賦稅,減輕百姓負擔。同時,她鼓勵農業生產,興修水利,使得東漢的經濟在短時間內得以恢複和發展。

她本身極其簡樸,並同樣嚴格要求家人和皇室,她曾說,“食不過求飽,衣不過求暖,何須奢靡”。

在文化教育方麵,鄧太後也頗有建樹。她重視儒學,提倡教化,廣設學校,選拔賢才。她本人更是博覽群書,常常與大臣們討論經義,推動了東漢文化的繁榮。

她是中華第一個讓女孩和男孩共同上學的女子,她開創了第一個男女共同上學的學堂,雖然隻是針對官宦和貴族,但這已經是壯舉。

她還親自撰寫《女誡》,教導後宮女子修身養性,成為後世女子教育的典範。



最新小说: 心道征途 不是,她無限回血,你打她乾嘛 網遊:我有可成長技能 帝王無名 重生08,開篇傳奇人生 絕美禦獸師每天都在發癲開狂暴 逆天崛起之仙途重生 律師:拐賣判五年?給我滿族抄斬 十點半熄燈,出聲者死 花妖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