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微笑的回應,“原來如此,受教!
不過我們大平書院招與國子監倒是不同,大平書院收老師最重的不是才學而是德行!
我們院長曾有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之德行遠比才學更加重要,有德無才者雖可能終其一生碌碌無為,但他對內可齊家,對外不殘人害命,國家有召必會相投以報國家!
而有才無德之人,若是占了高位我雖沒有證據說明一定有害,但之前李沐一案我想諸位應當了解的比在下多!
況且李沐一案隻是我們所發現的案件,要知道連狀元都能被戕害,那那些普通的讀書人又有多少被戕害呢?”
此言一出國子監的幾位博士和老學究齊齊黑了臉,李沐一案可是他們國子監自大乾開國至今最大的恥辱,也動搖了國子監在大乾文壇的地位,這是他們的一生之痛!
李儒見此繼續乘勝追擊,“在李儒看來國子監以才學定人的做法是否太過偏頗?
才學好的人德行不一定好,若是讓有才無德之人占據了高位,那將來會給大乾帶來”
康老學究直接道,“夠了,國子監的規矩自然有國子監的人修正還輪不到你來置喙!
老夫且問你,你說你們太平書院重德行,那你可還記得學子入學求的是什麼?
入學求得是學識,讀書若是學不到東西那為何入學院讀書?”
“老大人此問,還是擔心太平書院用人不淑誤人子弟,那李儒便用院長曾著寫的一文來解答!”
說著李儒麵色一肅身體站得筆直緩緩開口道,“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著,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一開始眾人還有些不屑,但聽著聽著便神入其中,整個太平書院門前隻能聽到李儒那震人深思的話語在縈繞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以上便是我們院長所著寫的師說,大平書院以德行為重,在我們看來為師者因先育人而後教書,也許大平書院裡的老師學識不夠淵博,但至少學生入學不會受彆有用心之人影響!
何況,在我們太平學院看來,做人亦是一門與讀書一般的學問,太平書院的學子未來或許不會出現在官場但一定不會出現在刑場!”
不少人聞言都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回神,師說一文將師這一次解析的明明白白,讓他們感歎的同時心中不免也生出了一絲疑惑,能寫出如此驚才絕豔的文章的人會是那位大儒!
沒等眾人發問,康老學究就替大家問了出來,“你們院長究竟是何人,為何不敢出門一見?”
“院長淡泊名利不喜虛名,不過我們書院有一名譽院長名為法慧大師,太平書院最開始也是靠著法慧大師的錢財得以創立!
若各位有意可拜訪一下法慧大師,解憂排難!”
康老學究聞言眉頭一皺,“藏頭露尾,何以稱之為君子作風?”
沒人願意去找一個和尚的麻煩,而且是還一個享有盛名被皇帝封賞過的和尚!
李儒淡然道,“老大人有所不知,大平書院初立時是在雪災災民窟之內,若不是機緣巧合,老大人恐怕還不知道太平書院之名!
院長曾立下院訓,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太平書院之名也是因此而來,院長淡泊名利不喜為人追捧,一心隻在做實事,創辦太平書院讓天下人都可以讀書這是他的宏願!”
活落現場鴉雀無聲,針落可聞,饒是已經知曉過的李鴻再次聽到這話,心中還是不免有熱血上湧!
康老學究好幾次深呼吸才將心中的悸動壓下去,“李儒,你和你們院長都是才學卓眾之人,你們可願入國子監?
若你們願意,老夫用烏紗帽擔保為你們求來聖旨!
另外,李儒你也知曉老夫是你父親的恩師,若你有意,老夫也可讓你父親收回成命讓你重新回到李府!”
李儒搖搖頭,“多謝老大人美意,但正如李儒之前所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院長與李儒皆不會入官場,我等所願皆為院訓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