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上映以來,創造了一個個觀影記錄,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觀影熱潮。
電影讓大眾將視線注意到白血病人,以及其他罕見病患者的身上……”
足足四十秒的報道過去,李瑕才關上新聞聯播頻道,一臉呆滯的撥通了電話。
“韓董,您有這能量早說啊,害我一直提心吊膽的。”
“我有個屁能量。”韓三坪沒好氣道
“你的電影已經直達內閣了,原本擱置的醫藥改革被長老重提。
安心宣傳你的電影,彆搞事……”
各大官媒發聲之後,一些揚言要封殺李瑕的聲音來得快,去得也快,瞬間銷聲匿跡。
《我不是藥神》的票房也因此來了波小漲幅,1月5號,電影上映第9天,總票房69億。
超越馮曉罡的《大地震》,重回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寶座。
讓一直支持他的網友興奮不已。
“誰還說李瑕在宣傳盜版藥,故意針對藥商的。
人家在燕京日報的專訪上都說了,隻為了讓人們注意到病人群體。”
“沒想到居然有這麼多精神資本家,在這共情藥商。”
“……”
雖說攻擊李瑕的聲音少了,但還是有不少聲稱是某醫藥實驗室的專家在為藥商說話。
“製藥界有個共識,那就是生產藥片便宜,研發新藥難。
製藥業是個研發投入極高,成功率極低的行業。
最終能成功上市的藥品,必須收回所有的沉沒成本,並肩負起繼續投入研發的資金來源。
特彆是一些罕見病,可能全球都沒有多少病人,為了攤開研發成本,藥價自然就上去了。這很符合客觀規律。”
“我希望大家能理智看待,所有的藥價都是合法合規,受到法律保護的。
電影裡將其塑造成唯利是圖的商人是否有失偏頗?”
“……”
在各種聲稱專業人士的開脫下,一些觀眾仔細一想,好像確實是這麼回事。
如果某種疾病全世界隻有一千個病人。
這一千人來平攤研發費用,藥價自然就高得離奇。
一些人開始迷茫了,完全不知道該幫誰。
與此同時,有相關行業的大佬看不下去了,終於忍不住曝光了行業內情。
“格列衛的研究一開始完全是依靠公共資金,像是大學、國家癌症研究所這些地方的資金投入。
喏華是在臨床二期才開始接手,預計花費不到一億美元。
這款藥01年在老美上市,02年銷售額達到65億美元,03年10億美元,04年15億美元。
到這裡喏華把之前的公共資金部分都全部掙了回來。
然後直到今年,去掉成本,喏華依靠這款藥至少掙了超過101novel.com0億美元。
你們是怎麼好意思昧著良心說藥價高是為了分攤成本的?”
大佬直接把成本和利潤擺在台麵。
誇張的數字讓所有人驚掉下巴。
“尼瑪,一款藥掙了快兩百億美元,誰還說這玩意不是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