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這句話出自《範子計然》,相傳是春秋時期範蠡所著。
《管子·國蓄》中也提到過“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
孔子大家更是不陌生,在《論語·顏淵》中記載子貢問政於孔子,孔子的回答如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先前提到過的《齊民要術·自序》開篇更是直接指出糧食生產是治國安民的第一件大事,要使民眾安定守法,首先要使他們生活富裕起來,而提高生產技能則是富民的重要手段。
這些強調糧食重要性的句子在曆史上也是層出不窮,其實也反應了在我國曆史上,曆代統治者往往視糧食為天下之大命,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而在糧食中,“稻”的重要性也是不用多說。】
【說到這裡,我們提一下《齊民要術》這本先前就提到過書——
作者賈思勰為北魏時人,是我國著名的農學家。《齊民要術》就是他把到南北朝以前的有關農業技術方麵的書籍全部搜集整合而成的一部專著。
這本書把北魏所在的地方即黃河流域一帶的農副業生產方式、過程全部記載下來,還儘量把長江以南有關農業、副業的生產方式記載了下來。
裡麵的內容更是非常豐富,從糧食、蔬菜的種植到水果、樹木的栽培,從家禽家畜的飼養到糖、酒的釀造等都寫在書中,尤其對農業耕種的科學知識記載得尤為詳細,為後世農業生產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並且許多道理在今天看來依然非常實用。】
中間插了對《齊民要術》的介紹,但沒有人對此表示不滿,或者說,大部分人都是滿懷敬意和欣喜地看著這本農學巨著。
雖然裡麵的思想並不能十分讓人毫無芥蒂,但其中記載的農業技術便已足夠讓人好感。更彆說在後世,唐、宋以來出現的不少農書,無不以它為範本,其中,元代的《農桑輯要》和王禎的《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以及清代《授時通考》都有受到它的影響。
曆朝曆代對《齊民要術》也是重視無比,撇去其中的那些一些不合時宜的思想,剩下的可都是好東西啊!更彆說裡麵的那些“農本”思想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根據。
“先前還說天女怎麼會放過《齊民要術》不介紹,這次就介紹上來。”
先前的打趣被記下,隻是打趣的人換了一個。
“畢竟這本書確實很好,官方善本一般人還買不到呢!”說話人揚了揚眉,一臉得意。
自《齊民要術》推出後,引起曆代官府的重視,到了北宋時期,其中的官刊善本更是不易看到,一直有著“非朝廷人不可得”的說法。
說話人能夠拿到,也是因為身處朝廷之中,也正是因為他立誌為農學出力,才會對此這般重視。
【說了這麼多,我們看回“占城稻”。
為什麼這裡要提占城稻呢?我們來看一個數據宋朝初期,大約在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當時全國約有戶、約達3210萬人。但到了宋徽宗時期,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宋朝全國戶數便達到了101novel.com88萬多戶,總人口約為12億!而當時全世界人口才4億多一點。
這是怎樣的一個數據,我想不用我多說吧?
在這段人口爆炸式增長的時間裡,不敢說全是這個現在介紹的“占城稻”的功勞,但至少它在其中是出了大力的。】
【——我們首先知道的一點,占城稻是北宋真宗時從占城、即今越南南方引入的旱稻良種。初傳入時,在二、三月間播種,八月成熟,生長期為一百八十天左右。至南宋時,已培育出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甚至六十天等早熟的品種。在溫度適宜的地區,如江淮一帶,可一年兩熟甚至三熟,是南宋中產以下人家的食糧。
那麼在當時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
關於它的引進,北宋成書的《湘山野錄》中是這樣記載的“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大而粒多,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秋成日,宣近臣嘗之,仍賜占稻及西天綠豆禦詩。”
而《宋史》《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則補充了後續情況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因為“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江、淮、兩浙”三路,“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令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
宋真宗時期,這個時候“澶淵之盟”已經簽署,但朝野上下依舊有著反對的聲音,趙恒也是覺得很煩,這都有結果還討什麼呢,不打仗不是很好嗎?這麼多年和遼的戰爭打下來,大家難道都不累嗎?
結果這個時候趙恒看見了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天幕上,也是眼前一亮。
這是天幕對他的肯定啊!這下他總可以鬆快幾分了吧?前些日子的那些諫言他真的是聽夠了也看夠了。
大臣們也是對視幾眼,都有些驚訝。
他們先是對皇帝表示恭賀,能夠被天幕點名,而且是好名聲,自然是好事一件,畢竟這是在全國上下都暢通無阻的傳播。
然後很快朝廷上下就暫且放下恭維一事,抓著天幕中的信息開始分析了起來。
“這占城稻是旱稻……後麵會出現乾旱?”說話的朝臣眉頭緊皺,這天幕透透露出的信息很大啊!
“這占城稻是我朝推廣的?那這乾係不小啊,關係到後麵江、淮、兩浙地區的種植,確實應該先行準備起來!”
乾旱可不是一件小事,這可是關係到許多人的生存問題。一旦糧食不夠出現了饑荒,那可不是鬨著玩的。
“那這樣說來,應該立馬組織人手去取稻種。”
這占城稻能夠在“稍旱、即水田不登”的情況下種出來,更是緩解當時的糧食壓力,沒有道理就這樣等到時間到了才開始行動。
喜歡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