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才都是不嫌多的,諸位皇帝看著範仲淹這樣會做實事的臣子無不是羨慕的。
然後接下來的內容,大家看著也很是熟悉——
秉公直言、屢遭貶謫,在天女口中很是常見,當然,他們看的也不少,甚至很多時候,他們的貶謫便是他們這些當權者下的命令。他們或許知道他們說的並沒有錯,隻是時機不對,或許有些事不願意聽。
玉不識按照範仲淹的生平講下來,很快時間就來到了範仲淹為宋仁宗說話的時候,自然,這個時候的範仲淹他隻是按照規矩來進行諫言上書,他隻是覺得太後應該還政於仁宗了,不然於禮法不合規矩。
【來到京城的範仲淹,不再像之前在外為官那樣,心中想著念著的都是百姓的實事和瑣事,而是開始把目光放在了朝廷之上——
天聖七年,這個時候宋仁宗十九歲,而章獻太後、即宋真宗章獻劉皇後依然主持著朝政。那一年的冬至,仁宗準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後祝壽,而在天安殿受朝。】
說到這裡,趙禎已經知道天女接下來要說的是什麼了。
範希文這次上書,他既是有些滿意也並不是那麼滿意。年紀到了,他自然是想要從太後手裡拿回權力的,都當了皇帝了,誰沒能有點野心呢?隻是範希文實在是太直太乾了,弄得大家都有些下不來台。
最後也隻能是冷著沒有處理。不過他能冷著不處理,也有人看不得他的這些性子。
【看著這一幕的範仲淹忍不了了,他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混淆了家禮與國禮,於是他上疏仁宗皇帝,,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天子有事親之道,無為臣之理;有南麵之位,無北麵之儀。若奉親於內,以行家人之禮可也。今顧與百官同列,虧君體,損主威,不可為後世法。”
在範仲淹看來,作為人子,仁宗皇帝若是在皇宮內為太後祝壽,是儘孝之道;但若是作為皇帝,在朝堂之上率領百官為太後祝壽,那便是有損君體權威了。
但這隻是開始,緊接著,範仲淹又上疏,請掌權的劉太後還政於“春秋已盛”的仁宗。奏疏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但得知範仲淹上疏的晏殊真的是大驚失色,批評他太過輕率,認為此舉不僅於他自己仕途有礙,說不定還會連累舉薦他的人。
但範仲淹並不這樣覺得,他據理力爭,申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那些阿諛奉承的話和事他是不會去做的,隻要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他必定秉公直言,哪怕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當然,他的一生也都在踐行著他的這句話。】
看到這裡的諸多朝臣,也是心情各異。
有人覺得範仲淹此言此舉過於天真輕率,但也有人覺得他這樣做才是對的。
隻是經受了多年的官場的洗禮,哪怕之前立言立誌再多認真,也很難保證自己從一而終。他們看著玉不識最後的話,對範仲淹堅守的大義,才更為認同。
——也隻有他這樣做了,才會得到他們的認同,不然這也隻是一句空話、大話,這些好聽的話又誰不會說呢?
對於後世人來說,範仲淹的這些話幾乎就是他後來人生的真實寫照。
像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對他的評價也是極好的——
歐陽修作為和範仲淹關係最近的人之一,會給範仲淹說好話並不例外,他是這樣說的“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誌於天下。”
而作為給王安石變法投石問路的前輩,王安石也給了予範仲淹極高的評價,稱其為“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
還有蘇軾,蘇軾在《東坡誌林》中也曾這樣寫道“範文正公,天下偉人也。其忠義之氣,填塞天地,直與日月爭光。”
甚至是司馬光,他很多時候是以阻撓王安石變法的政敵身份出場,但他在《資治通鑒》中提到範仲淹時,也是多有讚譽“有誌之士,憂國憂民,實乃社稷之臣。”
從這些評價中,就知道,範仲淹於道德上並無多少可指摘的,他確實是認準了理,便勤勤懇懇去執行的。
雖然仁宗朝的大家並沒有到寫下這些評價的時候,但對於範仲淹的品德和才能,也還是認同的,這是哪怕站在了相反立場的人,也承認的——他們隻是政見不同,但不是真的瞎了。
但更多人,談論的還是範仲淹被天女提到的這些事情。
尤其是那些曾經有過代為執掌權力的朝代,對於這段內容也是深有感觸。
“又是太後執政?”
漢朝有過呂後,此後對外戚都是看得比較牢的,不少皇帝年少繼位,也是頗受太後掣肘,對著範仲淹這樣直言還政的臣子,半是羨慕想要,半是覺得太過耿直。
畢竟都是當權者了,怎麼可能你一個小臣開口是應該還政就真的還政啊?皇帝想要掌權,很多時候都還要徐徐圖之呢!
不過要說他這樣上疏,其實也沒什麼錯,你身為臣子,確實應該擔起你應儘的責任來——嗯,就是不太會看眼色。
【結果也很快出來了,因為上疏入宮石沉大海,範仲淹也知道了自己的諫言沒有得到允許,於是後麵他就自請出朝,到地方上任官。
當然,更多的說法是劉太後聽了也不高興,然後將範仲淹貶為河中府通判。這也是範仲淹第一次遭貶。】
顯然有了第一次,也就肯定會有第二次。而大家看著範仲淹是這樣一直秉公直言的性子,顯然也不會意外。
或許大家並不是不知道他的諫言並無大錯,但實在是當權者不喜歡聽啊!
也隻能說,範仲淹確實才能是夠的,所以才會被多次召回任用。
【但不管是自請出朝,還是遭受貶謫,結果是一樣的,那就是範仲淹離開了當時的政治中心——京城。但是這個時候的範仲淹雖“處江湖之遠”,也不忘憂國憂民的本色,在外期間,他依舊多次上疏議政。】
喜歡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