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病症嗎?不,他們是知道的,隻是他們沒有這個勇氣去做改變這些,因為他們也是其中的一員。
一個王朝到了中晚期,這些矛盾愈發突出,從秦朝開始的農民起義,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一口飯吃?那麼為什麼他們之前吃不起飯了?
這是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因為他們也是加害者。隻是他們誰都沒有、也不能說出來。
“民苦於兼並”,他真的能夠改變這一切?
這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
甚至對於張居正的升遷,也都沒有那麼好奇了。
嬴政也是久久凝視著張居正寫下的那句話。
最終的一切,還是要落到黔首身上嗎?
之前他有心對比現在和後世的官製優劣,但看到後麵,他反而陷入了對張居正的“理想”的思考之中。
為國為民……
嬴政看了眼臉上含笑、聲音清脆婉轉的天女,她想要告訴他們,究竟是什麼?
【皇位更迭,時間來到了隆慶一朝,而張居正也進入了臣子權力的頂端——內閣。
當時的大明王朝正值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而南方土司也在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同時,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也日益白熱化——自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台後,私徐階繼任首輔。
當時的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了世宗遺詔,並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也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複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但是那個時候的徐階正是得意之際,但現在的隆慶朝,已經不需要趨向保守的他了——於是在嘉靖、隆慶兩朝任內閣首輔的徐階,當初隱忍十年鬥倒嚴嵩,但立即又和同僚高拱產生內鬥,最終失意下台。
隆慶二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致仕。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授文淵閣大學士兼掌吏部尚書,自此掌控了內閣大權。】
【那麼初初入閣的張居正會做些什麼呢?他是想要首輔之位,但他知道還不是時候,而且這個時候更為重要的,不是內閣的爭權奪利,而是明王朝內外的交困——
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在鞏固國防,規範法紀,開啟隆慶新政,可以說,為後麵的他真正的改革方案奠定了基礎。
——隻是基於這個時候的他還不是首輔,所以他真正的時代,是在萬曆朝他當上首輔之後開始的。】
權力的爭鬥啊,還真是令人著迷。
徐階看到這裡,臉色不可避免的變得難看。
他是覺得自己年紀有些大了,但他真的會就此放下權力嗎?而且還是把內閣首輔的位置給了高拱這個他的老對手?
他年邁致仕,真的隻是這個原因嗎?
他是萬分不相信的,所以,他隻是輸了而已。輸給了高拱,還有……
想到這裡,他忍不住又看向了張居正。
自己的這位弟子,現在在想些什麼,已經很少有人能夠知道了。八風不動,他的涵養愈發的好了。
此時,殿內的氣氛也是異樣的沉寂,暗湧流動,但沒有人開口。
隆慶帝睜大了眼睛看了看殿中的諸位大臣,隻見他們都沉默閉口不言,心裡有些納悶。
他雖貴為天子,但此刻在這群臣麵前卻好似局外人般。當初的父皇,是怎麼在不上朝的那些年歲中,還能牢牢掌握住朝堂的呢?
而且,天女這樣直接地說出內閣的爭鬥,還真是讓人有些下不來台。
他們不是不知道內閣的情況,但真的這樣直白地點出來,也是讓他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雖然這次的直播人物是張次輔,但顯然現在的焦點聚集在徐首輔身上。
——讓他們知道後麵徐首輔在內閣之爭中輸了,這真的好嗎?而且,這裡麵,張次輔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還有,後麵高大人又會起複嗎?那他們是不是也應該做出選擇?那張次輔呢?他以後也會是首輔,在天女口中更是多有讚譽,他們也該選擇他嗎?
還是說,他們什麼都不應該、或不用、不能選?以及,陛下又是什麼意見?
諸多問題盤桓在他們的心頭。
一時之間,殿內暗潮湧動,眾人心思各異。
而天女這次直播的主人公張居正,反而是最為淡定的那個。
就在這壓抑的氛圍之中,玉不識的聲音再次響起。
【關於北部的邊防,主要還是俺答騎兵來犯——
1570年,即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攻大同,計劃稱帝。而在張居正的一係列謀劃之下,俺答表示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王朝友好相處。
次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
而北部邊防的鞏固,也使得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的問題。
當然,在這段鞏固邊防的時間裡,有一個我們現在很熟悉的人在其中不斷地發光發熱——他就是戚繼光。
是的,戚繼光不僅是抗倭名將,他在明朝的邊防上也是出力甚多。】
玉不識簡單帶過後,很快又把話題轉回到張居正身上。
【這段時間裡,隆慶帝用人不疑,文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楊博等,武有譚綸、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等。
在任用文武重臣的同時,也果斷地清除一些前朝政治腐敗和經濟積弊,逐步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簡單來說,就是整頓吏治,發展經濟,節流開源,抑製土地兼並。還實行一些軍事改革,主要措施是整飭武備,核實功罪,嚴明賞罰,加強訓練,鞏固海防和加強長城防禦能力。
最終的結果也是導向了國家政治穩定、經濟向好發展的局麵。也就是後世史學家稱的“隆慶新政”。
隻是隆慶帝在位時間不長,僅僅六年後便去世了,穆宗第三子、年幼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這個時候的他僅十歲。】
喜歡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