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樣子,這位張首輔也是注重做實事的!”
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哪一項不是重實績輕其他的。
“這樣看,天女口中的績效倒也貼切有趣。”
在君為政,在臣為事,整飭吏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如他們之前所說的,張居正是一個很敢想、也很敢做的人。
當然,這也是從側麵反映出了,當時的明朝,整體情況並不見得有多好。不然張居正身為一個臣子,說不定也不會動這樣宏大的願望和理想。
——總不能是他這個人就這般無私而偉大吧?
不管是不是真的,他們都不願意往這邊去想。
那麼在張居正改革之前的明朝是怎麼樣的呢?其實前麵也是有提到過的,大家也是有心理準備——
當時的明朝,財政困窘,民生凋敝,加上正值小冰期,災荒頻發,農民起義不斷,可以說當時的明朝並不穩定。加上之前嘉靖帝迷信道教,長期不理朝政,朝堂之上他是平衡有道,但國勢依舊日漸衰減。此外,“南倭北虜”問題持續困擾著明朝,對當時的經濟和軍事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當然,權臣專權的問題也是有的——並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心為國為民的,像是嚴嵩專權期間,朝政腐敗十分嚴重。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明朝終於等來了張居正,張居正也等來了可以讓他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時代。
——其實在張居正之前,朝廷也已經發現了當時的明朝問題嚴重,甚至也在嘗試著進行改革,隻不過成效有限。隆慶新政的推行,也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明朝的困境。
所幸,他們也是知道問題,並且願意去糾正問題。
【萬曆四年,張居正規定,地方官征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這項政策一出,更是有著受罰的例子在,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再懈怠,很是儘心地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
而由於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
據萬曆五年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數目,歲入達435萬餘兩,比隆慶時每歲所入250餘萬兩之數,增長了74。財政收支相抵,尚結餘85萬餘兩,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
正如萬曆九年四月張居正自己所說的“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可見,實行考成法雖是一種政治改革,但它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玉不識一邊說著,一邊放出了張居正改革前後的對比。
天幕底下眾人最先出現的關於財政的對比,看著從改革前國家糧倉不足一年之儲、財政空虛、入不敷出,到改革後國家儲糧可支十年、國庫積銀四百萬兩,頓時嘩然。
尤其是各朝初年,正是修生養息的時候,看著張居正這成果,怎麼可能不眼紅呢?
至少朱元璋也是肯定的“這個張居正確實是有本事在身上的。”
關於這一點,底下的大臣們也是紛紛點頭應和。
“咱就是說,之前天女說他為大明續命,說不定還真的沒錯。”
就從這個對比,就能知道當時的明朝情況有多麼的糟糕了。也是難為還有這樣多的人兢兢業業,為大明出力。
想到這裡,朱元璋既是難受,又是滿意的。
而對於已是永樂大帝的朱棣來說,看著張居正的能力,實在是眼熱。這可是他們明朝的人才啊!怎麼就不能是他的呢?
這攬錢能力,他實在是太需要了!
——實在是打仗太費錢了,花錢如流水,不是說說而已。
而且一場靖難之役打下去,其實明朝也是元氣大傷。他的目光從殿中的文武大臣身上一一看過,總覺得還是不夠。
——要是像張居正這樣的人才多來一些就好了。
隻是他們誇歸誇,看著天幕之上的小動畫再度轉換——隻見張居正推行考成法之後,朝廷上下風氣為之一變。官員們個個勤勉辦公,不敢再有絲毫懈怠。
也知道這並沒有天女說的這般容易,更甚至,這些改革定然是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張居正,他推行下去的這些政策,能堅持多久?
在他死後,萬曆皇帝的那些作為,又是有多少不喜、甚至厭惡的情緒在裡頭呢?
朱棣看著水幕,捋了捋自己下巴上的短須,神色高深莫測,但其實想的東西,也不見得有多厲害。
這樣厲害的能臣,死後還被那萬曆小子清算,莫不是他生前犯過什麼大錯?像霍光那樣那樣?
【可以說,張居正的前半生一直在思考著他該做些什麼,到了後半生便是一直為國事夜以繼日地操勞。對於這一點,萬曆五年,一件說重要也很是重要,說不重要也是可以容情的事情發生了——
萬曆五年,張居正多年未見的老父張文明去世。按照祖製,朝廷官員的父母過世,必須回到祖籍守製二十七個月,期滿起複為官,這就是丁憂。
張居正接到消息,不是不痛苦難受,他自嘉靖二十六年中舉以來,就再也沒有回家。十幾年的時間,也不是不想念自己的家人。
但這個時候的張居正知道他著手的改革才剛剛開始,當時的情況並不容許張首輔離職,甚至可以說,此時離開必使改革功虧一簣。忠孝難以兩全之下,他彆無他法,艱難地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奪情。】
【隻是明朝的士大夫忠君儘孝的觀念根深蒂固,未能儘孝何來忠君。便是武宗朝的大學士楊廷和也是一代名輔,收到父親的訃告即回家守製。
如此一來,人情洶洶,無論是禦史還是六部官員都上疏要張居正守製,給張居正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而此時神宗也還不能親政,國家大政均需張居正裁決,他也不想讓居正回家守孝。因著最重要的兩人——張居正本人和明神宗是真心不願意就此放棄,最終明神宗下令命張居正“奪情視事”。
也正是因此,“奪情”風波在京師是轟轟烈烈地上演。最後還是由神宗詔諭群臣,再及張居正奪情者,誅無赦,非議才消止。】
喜歡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