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被困雁門關時,楊廣聽從意見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麵深入軍中鼓勵官兵努力奮戰,凡守城有功的人一律升官賞財;另一方麵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拋入汾水之中,讓它順水漂流,招募救兵前來救駕。
而當時,李淵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兒子李世民年方十六歲,他於河中拾得詔書,便決心應詔前去救駕,並使出了一招“虛張聲勢”,成功幫隋煬帝解圍。
是不是感覺很奇妙?】
玉不識笑著問了一句,當她看見時,就是覺得時間還真是神奇。
在沒有細致的學習和閱讀前,她一直覺得李世民和楊廣是搭不到什麼關係的,她隻知道李家在隋朝也是個貴族。哪怕她知道隋末唐初的戰爭,很多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但她的思維中就是很難把這兩個人放到一起。
但誰知道就是這麼巧呢,原來在他少年時,也是救駕的一員。
當然,這也給她對李世民的聰慧善戰的認知再添上了光輝的一筆。
彆說是她了,楊堅夫婦看著水幕也是神色複雜。
他們當然已經查到了那個“唐朝”是誰建立的,現在也隻是暫且派人一直暗中看著他們,尚且還沒有具體的動作。
對於李家,他們是忌憚有,憤怒有,害怕有,厭惡有……多種情緒交雜,但礙於水幕的保護,他們曾經想要暗中動作,但全都莫名其妙的失敗了,但這也是不能放在朝政上來說的,畢竟對於朝臣,他若真的這樣做了,他知道自己是在絕後患,但在其他人看來就是毫無理由對一個沒犯錯的世家貴族動手,他們怎麼可能會毫無芥蒂的配合呢?
所以他現在也隻能暫時放著。
不過說起來,他還真是有些難以相信,那個在他印象中還是有些優柔但行事也挺耿直的青年,最後真的建立了唐朝取而代之。
而李世民,則是前些年歲出生的孩子,這也是他們早就收到的消息。
看著水幕上那英姿勃發、意氣飛揚的俊美少年郎,他們的心情當真是五味雜陳。
這個李世民是天女一直在誇的,想來成就也很是不凡,他們看著現在楊廣的所為之事,當真是恨不得換一個兒子。
嗯,他們要求也不高,能夠哦像李世民一樣厲害的就行。
——還真是敢想啊,現在他們也就是還不知道李世民的成就,不然哪裡敢夢得這樣大?嗯……說不定還會更加驚喜?
——李世民還真是那些雄主們心心念念的完美兒子,文治武功樣樣不缺,就問誰不想要?
——可能……就李淵是既想要又不想要的?嗯,那還真是幸福且難受的煩惱。
【是的,在楊廣三征高句麗時,隋朝內部的情況便已經變差了許多。或者應該說,因為他的大規模工程、頻繁的戰爭以及苛政,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首先便是之前提到過的大規模工程運河的開鑿、龍船的修建、宮殿的營造等。
楊廣是一個喜歡出遊的皇帝,他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行宮——這些活動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來進行推進的。
可以說,從大業元年開始,他每年征調的男丁等幾乎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根據能夠查到的數據,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未來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未來開發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未來在榆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丁男一百二十萬,並役死者過半……
從大業元年開始,總計十餘年間被征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看著這樣的數字,怎麼可能能夠讓民間太平安然呢?】
李世民也是經曆過那段時光的,所以他看著天女的講述便是愈發的深有感觸、感同身受。
看見他眉眼中的悲憫,長孫皇後輕輕握住了他的手,無聲地安慰他。
李世民“朕沒事,朕隻是想起了從前的事。”
在場的李世民的文武重臣也是從那段時間裡走來的,自然知道自家陛下想起了什麼。
現在天下安定了下來,他們每天想著的,都是如何更好地解決地方上發生的災害,如何更好地發展唐朝,現在想起曾經那段烽火連天、生靈塗炭的日子,當真是恍若隔世。
尤其是到了隋朝末年,曾經他們從書上看見的“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一下子便走進了他們的眼睛裡、他們的心上。
其實在他們剛出生的時候,大多數還是在隋文帝治下,那個時候的隋朝,跟後麵的那個隋朝,完全就是兩模兩樣。
雖然他們知道是因為隋朝自取滅亡,才能有唐朝的建立,才能有他們陛下的大展拳腳,但對於玉不識那“敗家子”的形容,還是很認同的。
長孫無忌也是深深歎了一口氣,他的父親長孫晟,對於隋朝也是感情有的“當初的生活確實不錯,但是究竟是怎麼這麼快就敗落了呢?”
是的,雖然他小時候隻能和妹妹相依為命,但他也得說一句,那個時候百姓的生活還是可以的。
“敗家子,還真是沒說錯啊。”李世民也自己輕聲嘀咕一句。
【這還隻是濫用民力的一部分。
更何況,楊廣在繼位後,不知道是不是本性暴露還是報複性消費,他一改之前儉樸的習慣,開始他驕奢淫逸的生活。他首先在各地大修宮殿苑囿、離宮彆館。其中著名的有顯仁宮、江都宮、臨江宮、晉陽宮、西苑等,各個宮殿都稱得上是布置奇巧,窮極華麗。
隋煬帝常在月夜帶宮女數千人騎馬遊西苑,弦歌達旦。並且在他遊江都時,時常率領諸王、百官、後妃、宮女等一二十萬人,船隊長達二百餘裡,所經州縣,五百裡內都要貢獻食物,揮霍浪費的情況十分嚴重。
於是百姓們終於忍受不了了。
大業七年,“知世郎”率領民眾在長白山起義,唱響《無向遼東浪死歌》——隋末民變終於爆發。於是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隋,農民起義軍力量迅速發展而日益壯大起來。
到了大業九年,農民起義不僅遍及山東、河北等地,而且發展到全國範圍。僅在上半年,平原、靈武、濟北、濟陰、北海等地均爆發農民起義,迅速高漲起來的農民起義給隋朝以沉重打擊。】
喜歡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