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豆芽家的院子裡,有一座磚石砌成的小廚房。
農村的老房子,廚房大多是和屋子分開的,而且做早餐的活計多,需求空間也大,這樣正好。
磚石壘就的鍋灶既能燒煤,又可燒柴,比用電的鍋具燒起飯食來香很多,蒸包子,做麵餅更是誘人。
張老頭每月靠著三輪車在外麵撿些枯木碎炭,還能節省不少燃氣費。
這小廚房建了有些年頭了,滿是煙火氣。
廚房不算高高,趙休走進時需略微低頭。
此時,張豆芽正在灶後燒火,今晚趙休要做他的豆腐雞蛋湯,張老頭爺孫兩個也沒攔著。
張豆芽有些不明就裡,衫縣的男人很少下廚,那是女人的事。
但話說回來,彆人一天給150,他想咋樣就咋樣。
張老頭則是在後麵和麵。
趙休把袖子卷起來,露出兩條結實的胳膊,掀起那個寬大的木鍋蓋,再用竹篾掃掉鍋底的水。
孤兒院也有土灶,不過是給某些人開小灶的,普通職工你還用不上呢!
張豆芽負責燒火,他用乾稻草當火引,點燃木片,再填上木柴,不一會兒便能燒旺。
再用火鉗從灶底挑了挑,把底下的木頭掏到外火上,一會兒爐灶裡的火光就能映的臉紅紅的。
趙休把一塊老豆腐從溫水裡撈出來,仔細切成麻將大小的方塊,放入熱水中焯燙,以便去除那股豆腥味。
隨後,用紗布將鍋底擦乾,挖上一大勺張老頭熬製的豬油,那豬油盛在瓷罐裡,宛如白玉,煞是好看。
彆看是豬油,燒起來香氣四溢,絲毫不比橄欖油遜色。
待豬油融化後,打入三個雞蛋,一麵煎黃,用鍋鏟翻過來至兩麵金黃。
接著,把煎好的雞蛋用鍋鏟切成塊狀,還沒融化的蛋心,往外滲了一些。
這時倒入熱水,煮上幾分鐘,那湯就會變得奶白。
再將焯過水的老豆腐放入白湯裡,繼續煮上三四分鐘,此時雞蛋外焦裡嫩,豆腐也嫩得恰到好處。
最後,加入適量的鹽,天氣寒冷,又添了半勺白胡椒,出鍋前撒上蔥花與香油,一碗美味的豆腐雞蛋湯便大功告成。
這道菜是趙休在孤兒院時,跟後廚師傅所學,家常菜雖不像大菜那般講究,但靠的就是一些小妙招與對細節的把控。
張豆芽平日裡吃慣了牛羊肉,對於這種清淡的湯品,卻也覺得香味撲鼻。
晚飯除了這道湯,還有衫縣人常吃的紅燒羊肉,張老頭醒了30分鐘的麵也可以用了,切成塊,擀成比巴掌還大的死麵餅,貼在紅燒羊肉的鍋邊。
那麵餅一麵酥脆,一麵軟,吸上些紅燒羊肉的湯,也是絕了。
本是趙休提出要喝豆腐雞蛋湯,結果他吃了許多紅燒羊肉加麵餅,張豆芽倒是對豆腐雞蛋湯情有獨鐘,足足喝了三大碗。
張老頭年事已高,食量不大,隻是地看著眼前一個18歲的少年和一個八歲的孩童,臉上浮現出一抹莫名的笑意。
似是陷入了往昔的回憶之中。
“黃小哥,這幾日就麻煩您住在西麵的屋子,若是缺些什麼,儘管跟我說。”
“謝了!”趙休聽聞,微微點頭。
這座平房是三居室,張老頭與孫子張豆芽同睡一間,隻因擔心孩子年幼,半夜貪玩跑出去遭遇不測,所以他讓張豆芽睡在自己床邊。